首页 > > 49

三跑物有所值

2015-03-24
来源:香港商報

    
    文\李明生
    
    三跑一出,坊間質疑不少,亦多有誤解。基本而言,乃圍繞一個問題:三跑是否物有所值?本文試以簡單常識,來一一回應說明。
    
    所謂物有所值,即是討論投入與回報的關係,兩者一併考慮才能量度是否划算,不能單看支出而不計收益。
    
    透過發債投信心一票
    
    先談投入。
    
    1400億,當然不是小數目,市民難免會金睛火眼。不過,關鍵是,這非由納稅人負責,而是機管局自行融資興建的,並不需要從庫房拿出一分一毫。否則的話,三跑就毋須透過徵費和發債等來籌資了。這也是局方決定不向政府申請撥款的一大原因,盡量避免動用公帑。
    
    事實上,發債既是一個融資辦法,更加是個上佳的平台,好讓市場評價三跑投資是否恰當。非常簡單,如果市場否定三跑,三跑發債成本肯定很貴,債息必然至少比通脹高,更可能出現不足額認購的情況;然而,倘若三跑發債不但能夠足額認購,甚而錄得超額認購,而且債息水平不虞太高,則是市場認同三跑的投資價值。的確,與其繼續在政治層面爭拗下去,不如觀察發債時的市場反應,大家是否以真金白銀投以信心一票,實在勝過政客們的口水浪花。
    
    當然,要籌集全額的1400億元其實難度不小,畢竟強如香港這個世界首屈一指的IPO中心,每年的集資總額也僅2000億元左右。而且發債需要支付債息,即使以債息低至2、3厘計算,籌措1400億元每年所涉利息開支也約30億至40億元;現在初擬發債融資三分之一,其實也須每年支付10億元利息。所以,實有必要輔以其他融資辦法,從而爭取降低及控制成本。
    
    機場建設費無可厚非
    
    增設為期8年的180元「機場建設費」,就是不錯的籌資辦法。雖易混淆但也須釐清,這不是一項稅收,而是機管局自行徵收的,就如買賣股票一般,港交所的服務徵費與政府徵收的交易印花稅是分開看待的。當然,無人希望徵費,市民難免會有肉在砧板上之感。然而,當考慮到徵費對象並非本地為主,因為香港作為國際航空重要樞紐,機場旅客本來就以海外佔多,比例高約70%之譜,有關徵費模式對港人來說其實除笨有精,也莫說180元放諸國際水平並不算貴,以及究竟佔整個出遊計劃的多寡比重,我們是否值得浪費時間心力去像街市買菜般討價還價?至於所謂時間差的不公平問題,亦即為何向現時的旅客徵費來興建未來的設施——難道所謂的「全民退休保障」不是同一理念,即由下一代人供養上一代人?退一步言,現在我們這代人所享用的各條隧道、道路、以至全港所有基建設施,不是都由前人的稅款興建的嗎?明白這點,就能明白所謂的不公平的荒謬之處。事實上,要真貫徹「絕對的用者自付」理念的話,恐怕所有嬰兒都無法長大成人。
    
    或曰,機管局暫停向政府派息,難道不是一種公帑支付的體現嗎?首先,機管局作為一間商業營運的機構,派息與否從來不是必然,就如其他上市公司也會因應情況增加或減少派息。的確,如果遇上大型投資項目需要大量資金,絕大多數企業都會停止派息,繼而利用相關自有資金即是儲備和盈餘來「再投資」,而不會笨得透過發債這個需要支付債息的操作來應付。再者,政府期內即使暫停收息,好像收入減少了,但其實這是「再投資」的體現,當三跑落成後機管局盈利增加,政府將來所獲派息也肯定水漲船高。只要懂得以上財政及金融的運作,就會明白政府暫停收息並沒什麼大不了。至於箇中操作,是否變相以公帑支付三跑興建?所謂「變相」當然非常「可圈可點」;惟退一步說,上市公司是否停止派息還須經過股東大會批准?不過只要該投資是值得的,則大概沒有什麼反對理由。
    
    空域問題不成問題
    
    接下來談回報。
    
    坊間一大憂慮,就是三跑可能受限於種種問題,尤其是空域管制,擔心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甚至淪為大白象工程。
    
    空域問題,其實當局已多番重申,是不成問題的;然而,坊間亦有聲音不斷重申,空域問題仍是問題。為何如此?因為政府一直沒有拿出具體證據出來,即是那份2007年香港、澳門和內地簽訂的珠三角空域協議,早前主要歸因資料過於專業和技術性,近日則進一步透露這是涉及商業和戰略機密,所以不能公開。眾所周知,航空管理涉及軍事層面,箇中機密性質毋庸置疑。可是,愈是無法公開,就有人愈是逼迫公開,尤其那些本來就反對三跑的——還有什麼比強人所難更加有力、更能帶來政治效果?正如公開病情對病人不好,好事之徒仍會不斷強逼公開,背後心腸當然不是為了病人福祉,更遑論那些千方百計想要加重病人病情的了。
    
    那麼,空域問題能否解決,並且是否已經解決?如前所述,由於未有資料證據,最後只能訴諸一個「信」字——這正是當前社會的問題所在。可是,有關問題仍可透過其他間接證據來衡量,包括:中央是否支持香港作為一個國際航運中心以及作為珠三角的龍頭?這已寫進「十二五規劃」之中;等而下之,珠三角之間的空域能否協調?統一監管、統一度量衡等等,相信不是「不能」的問題,否則這意味着中西之間的航機無法交流,這其實只是「為不為」的問題,即是兩地是否願意作出協調,包括適當互相調整空域和移交點等;在內地機場主要經營內陸航線,香港機場則有多約80%是海外航線,當中的協同效應是肯定無疑的,相信中央也非常樂意作出協調,從而爭取最大的互利多贏成果。
    
    三跑應可具預期效率
    
    梳理以上問題之後,有關三跑能否達到預期效率的質疑,大概可以一掃而空。事實上,一個數字足以概括,就是整體升降量預計可由現時的每小時68班增至102班,亦即提升50%的效率;據透露,即使維持現時的空域管制,三跑也能提高33%的效率,其正面作用是絕對肯定的。局方也有提交估算,預測三跑可以創造4500億元的經濟效益,並創造10萬個職位空缺,對比1400億的投資,即使不是「小」往大來,也是物有所值的。或嫌有關數字過於複雜難明?有關計算是否準確可靠?還原基本,這個「貴與不貴」、「抵與不抵」的「投資」問題,其實毋須社會思考,因為發債之時市場自有回答,如果三跑是大白象、是有賠無賺,則市場自會摒棄之。畢竟,比較而言,「市場監管」某程度比其他監管來得有效、特別是絕對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話說回來,其實三跑的最大價值,更多在於鞏固及提高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否則肯定在區域競爭之下不進則退,甚至陷入自我邊緣化之窘。
    
    最後,社會各界仍可繼續努力,一方面爭取降低三跑興建成本,另方面爭取擴大三跑的經濟及社會效益。前者來說,由降低人力成本,尤其在本地建造工人異常短缺的前提下研究適當輸入暫時性外勞,到加快上馬速度,不要議而不決讓通脹蠶食,都是非常富建設性的做法。難道要推倒重來,例如另覓地點新建機場兼之重新鋪上道路、鐵路等全套配套才最划算?
[责任编辑:刘深]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