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19

徐月清推廣傳統手藝 客家織花帶

2015-03-26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周駿報道:「早年見到戴花帶(綠或白色)便是未婚的客家女,男青年可以對山歌示好」。香港歷史民俗研究者徐月清表示,現時不但見不到戴花帶的客家女,連有織花帶手藝者亦屈指可數,這種傳統手藝幾乎遺失,故鼓勵有志者學習織花帶,特別是鼓勵青年人傳承客家文化。

  傳統客家準新娘編織30條

  徐月清推廣香港客家文化不遺餘力,經常奔走於新界各區推廣客家文化的「花帶編織」。3月8日更移師港島柴灣羅屋民俗館舉行講座,用2小時介紹織花帶和特徵,並展示數十條花帶、涼帽及圍裙。她表示,早年生活在香港客家女子織花帶是件很普通的事,婦女們白天幹農活、挑水煮飯,晚上則在油燈下織花帶,遇到刮風下雨,婦女們便坐院堂邊,藉天井的光線織花帶,通常2、3個小時便可以織好一條花帶,而客家準新娘在出嫁半年前要織出30條以上的花帶,假如誰家新娘織的花帶靚,代表其聰明、勤勞。

  幾近失傳幸表姐教授技法

  徐月清表示,隨社會經濟發展,客家人生活習慣亦隨之改變,花帶這種傳統編織手藝在香港幾乎遺失,她個人有幸得到81歲表姐蔡清妹教授織花帶技法,織出許多花帶並在今次講座中展示,但要將花帶保留並推廣,除了讓參加者感受客家文化象徵的花帶、涼帽及圍裙外,更要走客家文化與商業相結合之路,還要培養有志者,特別是年輕人,例如今次參加講座除有女學生外,更有一位男學生自願學習織花帶。

  科大男生學織花帶憶婆婆

  徐月清提到的男學生,正是香港科技大學一年級學生林偉啟,他表示,準備報名參加徐老師「花帶」培訓班,學編織花帶,其因他婆婆曾在他家生活過一段時間,婆婆是客家人,很慈祥、勤勞,因此,和他家人相處很好。不過,婆婆近期去世,他想緬懷婆婆最好的方式,是編織一條花帶作紀念,他說是在網上看到徐老師欲開班教授花帶編織,故報名參加,當知道徐老師在柴灣羅屋民俗館開講,便由屯門家中趕來聽課,親眼看看徐老師展示的客家花帶、涼帽、圍裙,更能初步了解徐老師織花帶的全過程,相信今次聽課很有意義。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