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新常態”下的金融變革之道

2015-03-26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本刊記者 張立

  導語: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經濟轉型升級的緊迫性尤為突出,對改革紅利的追求更為迫切。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中國經濟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市場化改革,即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而金融的主要功能就是配置資源。如今,中國金融改革成為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中國以往的經濟增長主要表現為數量的擴張,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只能用以滿足市場的需求。目前,工業領域已經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這意味著數量擴張的空間在逐步減少。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將明顯放緩,進入從追求經濟增長到提升經濟質量的新階段。與此同時,中國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競爭中的優勝劣汰、兼併重組,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率。

  總體而言,中國的金融改革在2014年裏奠定了良好基礎,2015年的金融改革將有更多值得關注的亮點。但實體經濟的下行,促使中國金融改革重視實體經濟成長,力求在經濟增長速度能夠穩定的同時積極推進金融改革,避免引發系統性風險。

  步入風險增高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改革一直採取循序漸進的模式。期間,中國經濟雖有起伏,但未曾出現大的金融動盪。

  中國經濟能有今天的成就,得益於漸進式改革在各領域發揮的重要作用。尤其在金融方面,一直維持人為壓低正規市場利率、以間接融資和國有大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風險明顯提升。

  首先,過度依賴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現像已難以為繼。 2004年後,中國投資增長速度幾乎是GDP增速的2倍。當年,日本在經濟起飛階段的投資率最高時也不過是35%左右,而中國目前的投資率接近50%。

  其次,庫存量過大。 2008年金融危機前,中國商品大量出口,實際上是藉助國外消費者解決中國產能過剩問題。 2008年後,全球經濟合作局面被打破,中國出口出現乏力景象,產能過剩和庫存過多問題成為困擾經濟的大麻煩。雖然2008年前中國債務佔GDP比重基本穩定在150%至160%的水平,但此後的4萬億刺激計劃和地方政府大量開展地方融資,促使債務率出現失控。截至目前,債務佔GDP比重已經達到250%的高位。

  最後,更讓人擔心的是債務結構問題。據了解,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債務均高於中國,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實體經濟部門(即非金融企業部門)能像中國那樣承擔了大量債務。 2014年,中國企業債務餘額達到14.2萬億美元,佔GDP總量的135%;美國祇有13.1萬億美元,佔本國GDP總量的75%。如此之高的債務顯然是不可持續的,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就是產能過剩。中國的產能過剩已經帶來不良後果,比如說2013年中國上市公司的現金流量的淨額比2012年下降,也就是說企業雖然在增長,但是賣出去的東西只能體現在應收賬款,其中也有可能是壞賬,這就是實體經濟經營環境惡化非常重要的體現。 2014年8月底,中國工業產成品庫存達到了3.7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5.6%,遠遠超過GDP的增速,這表明中國去產能、去庫存任務還相當艱鉅。這麼高的產能和庫存究竟意味著什麼?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直言,這意味著投資回報率的下降,因為產能過剩賣不出去,所以投資回報率一定會下降。因此,如今的金融領域已經釋放出越來越多危險的信號。

  金融體系存在六大缺陷

  30多年來,中國金融體系在資源配置和風險防範方面的能力有了顯著提升,但由於歷史和體制方面的因素,金融體制改革相比其它經濟領域改革更為艱難。銀行業的主力軍——國有銀行尚未實施真正意義上的轉軌,各種經濟、金融關係尚未理順。因此,中國金融改革仍面臨不少挑戰。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就新常態下的金融改革做了一次演講。他說,中國官方近期提出引領新常態的概念,而引領最主要的措施就是改革,金融改革就是其中一項。儘管當前中國的部分金融指標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但金融體制仍存在六大缺陷,這些缺陷可能會妨礙我們向新常態願景發展。

  缺陷之一:當前中國已有較為完備的金融體系,但整體金融運行的基準並不牢靠,特別是三大金融基準——利率、匯率、收益率曲線尚未實現市場化,改革尚待推進。

  缺陷之二:中國金融體系缺乏一種能夠提供長期資金、權益性資金的機制。目前,中國不缺資金。 1994年起,中國就是一個儲蓄過剩的國家。如果有短缺也是體制、機制扭曲所致,這必須依靠改革。

  缺陷之三:中國經濟負債率過高。李揚認為,中國企業負債率過高,主要是由於缺乏完善的自由資金籌集機制和在資本市場持續不斷的籌集機制。其次,地方政府負債率過高,不少地方政府的資產負債表嚴重不平衡,債務率居高不下。如果經濟下行或者房地產市場繼續遇冷,問題將更加突出。

  缺陷之四:中國有關建設開放型經濟體的部分目標尚未完成,包括資本賬戶尚未完全開放、人民幣尚未實現完全兌換、人民幣尚未國際化。目前,非居民使用外幣投資於人民幣定價的股票受到限制,下一步應該放開。若是資本項目放開,人民幣兌換將水到渠成。而人民幣國際化,不應過於激進,而需保持穩步推進的節奏。

  缺陷之五:普惠金融尚待發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部分機構和個人已獲得的金融服務出現過剩,但大眾卻沒有獲得完善的金融服務。金融是服務社會的行業,必須創新理念、體制、機構、市場工具,未來還要進一步為大眾服務。當前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為普惠金融的大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缺陷之六:金融監管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儘管目前中國的金融監管體系已有了較為成熟的模型,但還存在兩個問題。第一,由機構監管轉為功能監管。是什麼事就歸什麼機構監管,比如銀行做證券業務就應歸證監會管,以防止監管套利;第二,加強監管協調,避免有的問題出現多頭管、重複管的現象。

  新常態下金融改革的著力點

  金融改革能夠大幅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化解民間金融風險、化解銀行風險,從而推動實體經濟快速發展。對於中國而言,金融改革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由於金融監管和金融體係不健全,金融配置效率問題集中體現在渠道被分割壟斷、價格受到扭曲、金融產品種類偏少,難以滿足實體經濟對融資的大量需求。針對這些阻礙經濟發展的因素,中國目前的金融改革基本上按照兩個維度展開,一是推進金融市場化,包括價格市場化、產品市場化以及渠道市場化;二是完善金融監管制度,保障金融穩定與金融安全。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艱鉅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任務,化解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更具挑戰性。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認為,在金融“新常態”發展過程中,降低實體經濟的投資成本是金融創新最根本的方向。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深化金融改革,推動存款保險制度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互聯網金融監管框架;擴大金融體係對內對外開放,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人民幣跨境使用的範圍和規模進一步擴大。中國銀監會將在簡政放權、優化行政審批的基礎上,引導銀行業深入改革;引入退出機制和出臺破產管理條例,保證銀行業穩健運行;切實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引導信貸資源支持實體經濟,大力發展普惠金融。中國證監會將主要落實監管轉型,簡化事前準入、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制度;豐富債券市場發行主體類型和層次,推進債券向實體企業和城鄉居民的發售,創新資本市場工具;推進新股發行註冊制改革;進一步完善滬港通機制。中國保監會將著重建立現代保險服務體系,積極推動巨災保險在全國更多區域的試點;制定負面清單下的監管方式和市場退出機制,完善第二代償付體系建設。

  在資金緊張狀況有所緩解的背景下,中國金融市場運行可能有著與2014年不同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在貨幣市場方面,利率將在低位運行;在銀行理財市場方面,募集資金規模將繼續平穩增長,收益率難有較大抬升;在信託市場方面,規模還將有所擴大,但增幅明顯回落。同時,信託資產的風險積累與暴露還將沿襲上升趨勢,風險項目處置將很有可能成為行業焦點問題;在債券市場方面,債券發行規模將明顯擴大,債券類型(包括地方政府債券、公司債券和資產證券化證券等)將明顯增多,債券利率將有所下行;在期貨市場方面,交投進一步活躍,國際化步伐加快;在外匯市場方面,人民幣匯價的雙向浮動將進一步擴大,國際因素的影響將更加明顯。

[责任编辑:默默]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