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香港罹患台灣病

2015-04-20
来源:香港商報

       平凡

  說起港台,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指向「亞洲四小龍」,都曾創造經濟輝煌。只是,隨著時代變遷,如今香港穩步前進,台灣卻停滯不前。為何?正當大陸崛起機遇無限時,香港搭上這班順風車,但台灣卻頻頻錯失先機。民進黨無理杯葛不惜上演全武行,「台獨」抹黑阻擋寧願犧牲台灣利益,「反中」是最大的禍害。這就是台灣,除了美景、美食、美德,還有政黨惡斗、民粹橫行形成的獨特風景線。

  反自由行背后是「港獨」

  都說前車可鑒,但台灣這面鏡子卻未讓香港警醒,反水客行動引發的陸港民眾冲突,令政府被迫讓步,將深圳居民自由行政策從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如果說反水客行動勝利了,還不如說香港輸了。因為反水客不但沒有讓水客減少,反而傷害了內地同胞的情感,也降低了內地客訪港意願和減少訪港數量,最后買單的則是零售、酒店、飲食等相關行業。這不就是翻版的反服貿麼?自由行拉動香港經濟,反服貿帶來經濟活力,但都遭遇到了無理杯葛和抗議,最終的結果都是政府讓步,服貿停擺,自由行調整。

  當下的香港好似台灣,內心狂妄自大,實則技不如人,又不忍放下高傲自尊,甚至演變成自閉與法西斯的行徑,反映了一種自戀的心態,自我膨脹,最后訴諸街頭暴力。香港表面看似反水客,其實是眼紅落后內地趕超,容不得窮困內地客變上帝。唯有复制台灣模式,以嬰兒般的無理取鬧獲取奶媽(中央)的溺愛。只是,政府的退讓并不會讓這些人感恩,反而會變本加厲、得寸進尺,只要有不爽,就游行、靜坐甚至訴諸暴力,奶粉問題過后是水客問題,水客過后又將會是什麼,不得而知。

  更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系列反對內地客行動中,「香港優先」、「香港主體性」,「我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等口號和訴求,與「台獨」叫囂「台灣優先」、「台灣主體性」、「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毫無區別。不管是蝗蟲論、便溺事件,還是反水客反自由行,表面看似兩地文化冲突,實際是「港獨」借題發揮激化矛盾,渲染「反中」情緒。

  尤其是港台都曾被殖民,這廂「台獨」歌頌日本殖民統治,企圖漂白鎮壓、殘殺台灣人惡行,那廂「港獨」高舉米字旗,大肆渲染殖民時期的「好時光」,卻遺忘二等公民的悲慘時代。這種「選擇性失憶」無疑違背香港的主流民意,更實實在在的破壞民眾的家國情懷。之所以「戀殖」,更多的是因為不滿當下。

  尤其是年輕一代,既悔恨沒有趕上四小龍風光之時,又懊悔生於當下低薪資高物價的年代。香港青年痛恨內地學生搶奪就業機會,卻不願承認競爭力不如人;台灣青年形容兩岸經貿洪水猛獸,卻無視兩岸紅利帶來的巨大利益。殘酷的年代「造就」了這幫「憤青」,成了被「獨派」利用鼓搗「反中」的主力軍。

  民粹重創台灣港須警惕

  只不過,事實勝於雄辯。香港2003年6月和內地簽署CEPA,提升雙方經貿關系。香港經濟2003年增長3.0%、失業率7.9%;2004年-2008年平均經濟增長率升至6.2%,失業率逐年減低至2008年的3.6%。

  另依香港政府的統計,自2003年中香港簽署CEPA后,香港的工資及薪金無論是名義或實質,不但未下跌,而是呈增長趨勢,且於2008年初達到高峰。如今,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排名第3,并為全球第5大外匯交易中心,在主要機場國際航線進出貨物噸數排名世界第1、進出旅客人數排名第三,來訪旅客人數亞太地區排名第2,世界貨櫃港排名第4,連續21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

  數十年來香港采取「背靠內地,面向世界」的發展策略,早已脫離所謂的「香港化」,成為自由化、全球化的香港,驗證了同時走進內地和世界可以創造成功的故事。相反,政黨惡斗、高喊民粹空號不但沒有讓台灣經濟繼續騰飛,反而從當年的亞洲四小龍之首退居末尾,更難言與韓國、新加坡同日而語。看看頹靡乏力的台灣經濟,倒退16年的薪資水平,日漸惡劣的投資環境,結果就是企業頻頻出走。

  因此,民粹不能縱容,「港獨」不能包容,避免步台灣之后塵。香港如果走上台灣這樣的「民粹政治」,最后也可能陷於內耗的深淵,決不僅僅是損失觀光而已。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