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韓旭:股市繁榮背后有合理邏輯

2015-04-23
来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今年以來,中國股市氣勢如虹,在最近短短兩個月時間內,滬綜指上漲逾30%,上周新增股票賬戶數達326萬戶(今年第一季度新增逾795萬戶)。本周一,滬市成交金額不僅突破萬億人民幣,更導致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系統顯示失常——最初的程序設計沒有考慮到上證成交單日破萬億的情況。

  與股市火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季度中國經濟數據繼續疲軟。一季度GDP同比增長7.0%,創出六年來低點。3月份出口同比下跌近15%,月度貿易順差降至13個月內的最低點。3月份發電量再度出現負增長,并創出五年多新低。再加上整體消費處于偏弱水平,房地產銷售數據表現不佳,都說明中國經濟仍處于下行通道中。

  股市與實體經濟形勢出現歧異,讓指數未來走勢充滿未知數,也使得投資者心理忐忑不安。作為經濟晴雨表,火爆的股市是不是如實反映了中國經濟疲軟的走勢?

  按照經驗,股市一般會提前6至18個月反映宏觀經濟走勢。隨著中國政府一系列“穩增長”措施出臺,且刺激力度呈加碼態勢,不得不讓市場對未來經濟階段性回暖充滿信心。再加上上周末央行意外大幅降準,更是沖銷了之前中國證監會提示風險和監管通報的“負面影響”。從這點看,股市只是對經濟前景和監管層態度做出了正確反饋。

  那么未來市場真的能如預期的那樣繼續走下去嗎?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應明確一點,中國股市仍有強烈的“政策市”特征。

  今年“兩會”上,央行行長周小川明確表示,資金流入股市也是對實體經濟的一種支持。4月17日,證監會宣布規范兩融通知,一度使市場膽戰心驚,但在一邊倒的看空聲音中,證監會又迅速于兩日后發布澄清公告,告訴市場不宜過度解讀。再加上此次降準,都可以解讀為政府對股市持支持態度。

  實際上,監管層這種種行為背后的邏輯是,在間接融資仍支撐中國實體經濟主渠道的當下,政府更希望通過股市這一直接融資渠道,解決企業融資難、總體債務率高的難題,同時緩解銀行為實體經濟輸血的壓力。

  過去,銀行信貸融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國有企業(大都屬于強周期行業)成為銀行信貸的主要受益者。隨著經濟增速持續放緩,這些企業普遍產能過剩,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日漸削弱。更重要的是,中國企業債務占GDP比重已經很高,如果繼續按過往方式維持生計,則企業的債務壓力會越來越大,“僵尸企業”就會越來越多。這顯然是政府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中國不遺余力改革的同時,也需要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讓就業人員比例超過90%以上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將成為未來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如何滿足它們迫切的融資需求?通過股市融資,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股市繁榮也將成為經濟穩定的必要條件之一。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