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在南京理工大學舉辦的江蘇省理工類大型招聘會上,該校大學生讀者協會的大學生們利用廢舊的紙盒、光盤等物品,以“就業童話”為主題制作了十多個可移動的卡通動物、超人、神話人物等,用近300個可掃描下載的圖書二維碼拼接出“助推就業”等字樣,開展“移動&Show圖書館”真人秀,在神曲“小蘋果”的音樂中玩快閃。據了解,移動圖書館是專門為圖書館制作的移動閱讀平台,讀者可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上自助完成個人借閱查詢、館藏查閱、圖書館最新咨詢瀏覽,同時擁有超過百萬冊電子圖書、海量報紙文章以及中外文獻元數據供用戶自由選擇,為讀者提供方便快捷的移動閱讀服務。 泱波 攝
中新網北京4月23日電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日前,《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公布,顯示2014年中國各媒介綜合閱讀率上升,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增幅較大。這一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移動閱讀漸成新趨勢。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應用理論研究室主任徐升國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總體上看中國閱讀量是有所回升的,其中微信閱讀得以快速發展,“但此類社交閱讀在內容深度、系統性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並不能完全取代深度的紙質閱讀”。
調查:綜合閱讀率上升?移動閱讀漸成新趨勢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覆蓋面的擴大,閱讀載體已不僅限傳統紙張,而是呈現多樣化態勢,數字閱讀迅猛發展,電子閱讀增長較快。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的調查數據證實了這一說法。其近日公布的《全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較2013年上升0.2個百分點,其中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增幅較大,達到8.0個百分點,各媒介綜合閱讀率為78.6%,較2013年的76.7%上升了1.9個百分點。
同時,閱讀媒介也發生了新的變化。該調查數據顯示,在新興媒介中,手機閱讀時長增長顯著,人均每天微信閱讀時長為14.11分鍾;2014年中國成年國民上網率為65.8%,較2013年有所上升,通過手機上網的比例增幅明顯。
對此,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調查結果來看,數字化閱讀與傳統紙質閱讀算是平分秋色,但數字化閱讀略占上風且發展極為迅速,“新的媒介形式可以讓更多人分享閱讀內容,從長遠看,不能不關注這種閱讀方式的發展”。
“移動閱讀正在成為國民閱讀的新趨勢。”魏玉山稱。
討論:“數字化”為國民閱讀帶來的優與劣
中國國民的閱讀量究竟有沒有下降?與之前相比,勢頭正盛的數字化閱讀究竟有何特點?徐升國認為,就調查數據來看,總體上看閱讀量有所回升,包括數字化閱讀在內。但跟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並且呈現碎片化、淺閱讀的特點:“這也是我們一直倡導推動加強全民閱讀,推動‘書香中國’建設的重要原因。”
魏玉山對徐升國的觀點表示認同。他提出,在包括新近興起的微信閱讀在內的整個數字化閱讀中,很多內容並不能讓人滿意,“互聯網文學領域,很多內容實際上是速生速死,難以傳世。”
就國民閱讀情況來說,還有一種意見較具代表性:閱讀率其實並未下降。作家馬伯庸便持此觀點。他認為,中國國民閱讀方式呈現多樣化態勢,隨著智能手機、移動終端的發展,很多人調整了閱讀方式,由傳統紙質書轉化為新媒體閱讀而已。
“所謂‘閱讀率’的下降,並不是絕對意義上讀到的東西減少。”在媒體人梁文道看來,隨著電子閱讀的發展,現代社會的人的閱讀內容其實是增加的,只不過不再單純以書作為載體、不再以書作為一個閱讀單元去完整的把握,“我們每天看到的訊息數量大大超過以前,只不過網上的信息比較跳躍罷了。”
觀點:微信閱讀可成推進全民閱讀的有力推手
毋庸置疑,閱讀方式越來越多的發生變化,並出現新的特點。從最初以微博為代表的碎片化閱讀到最近以微信閱讀為代表的社交閱讀,均屬此列。其中,微信閱讀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
“微信閱讀得以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便是這些內容大量以自媒體的形式發布、讀者自傳播的方式流傳,呈現社交化閱讀的態勢。”徐升國分析,正是由於微信閱讀的這個特性,導致它在生活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並逐漸成為促進讀者相互交流、推動數字閱讀發展的重要力量。
微信閱讀等社交閱讀同樣能夠影響全民閱讀率的提升。徐升國認為,微信閱讀可以成為推動全民閱讀的有力推手,但也並非全無缺陷。“此類社交閱讀呈現出碎片化閱讀、淺閱讀的特點,在內容深度系統性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並不能完全取代深度的紙質閱讀”。
“鑒於此,我們可以順應讀者閱讀方式的變化,將深閱讀與淺閱讀、碎片化閱讀有機結合,平衡發展,這才是我們當下面臨的一大挑戰、需要著力解決的重要問題。”徐升國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