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長吳克儉昨披露,將推出計劃,將本港與內地學校締結為姊妹學校的數目,由約300所逐步增至約600所。多名泛民議員旋即炮轟,指計劃是「想促進兩地融合,是洗腦教育」,「本港學校傾向與內地交流會影響國際視野」云云,真是一派胡言,不可理喻﹗近年,香港社會只要出現有「國」、「內地」、「交流」等字眼,必會觸動部分人神經,他們條件反射式地將此扣上「洗腦」、「獻媚」等帽子,敵視之、抗拒之、阻撓之。這種逢中必抗,逢國必拒,逢與內地交流必反的態度、言詞和行動,正是這些人心態扭曲的大暴露,這是戕害青年一代,亦是遺禍整個香港。
有人或會說,如今資訊透明,坐在家中就可知天下事,交流與否已不重要。然內地發展一日千里,對內地要有清晰客觀認識,不是靠上網、看報紙就可以的,還須身體力行地去交流和研究。不久前就發生過一年輕人到大連訪友的一則新聞,這位港人以為內地生活水準低,身上只帶1000元人民幣,結果朋友沒見到,最後要靠救助站幫忙送返香港。這樁奇事正正反映出兩地交流並不足夠,部分港人對內地了解實在太少。事實上,因偏見、成見和誤解,時下不少港人對內地認識與實況有不少差異,往往妨礙了雙方正常的了解與溝通,甚至產生抵觸情緒。
要糾正認識偏差,辦法就是要彼此之間多了解、多溝通、多交流,方能彼此信任、建立友誼、攜手進步。香港青年人思維活躍、創造力強,溝通能力突出,有機會離港往外地進行交流,可以擴闊眼界,廣交朋友。而香港與內地同是一家,休戚與共﹔對「兩制」之異,青年人藉交流促了解,增認識,必定受益。何況內地正進入一個深化改革開放、共圓中國夢的新時代,引全球關注,舉世熱議中國倡導的亞投行、一帶一路、自貿區等機遇。香港作為國家一分子,國家騰飛,香港必得益,香港青少年更受惠。港青優勢得天獨厚,又豈能放棄交流學習、增強自己優勢的機會﹖若能藉此走出去,前途遠大。無論如何,加強兩地交流,是好事也是理所當然之事,無論是對學校和學生,還是對整個香港,都有百利而無一害,豈有反對之理﹖﹗
可歎本港泛政治化及所謂「本土主義」抬頭,令兩地一些本來很正常的交流活動,隨時被潑上政治污水,掀起風波,而教育界正是一塊敏感地帶,易受毒害。戴上有色眼鏡看中小學生與內地交流計劃,只是其中一例﹔過去還有國教風波,硬是把國民教育說成是洗腦教育,因而在臨門一腳撤科﹔「普通話」教學遭群起攻之﹔港大早前擬計劃規定學生須到內地交流,部分人竟污指是「向中國獻媚」﹔中大學生會攻擊解放軍到訪與學生聯誼是「統戰」,校長迫於壓力宣布延遲聯誼活動等等。對香港一些人士而言,「中國」兩字就是其拒絕交流的理據,逢與內地交流必反,已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香港沒有條件龜縮自守,也離不開國家而有所發展。在情、在理、在法、在利,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沒有理由反對加強與內地交流。那些攻擊者,必是心態扭曲,心理陰暗之徒。
香港商報評論員 周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