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合并能讓央企真正飛上天嗎?

2015-05-18
来源:投資快報

  近期,央企大規模整合合并的傳聞此起彼伏,反映到股市上,讓不少消息內的企業股價飛上了天,什么中國神車、中國神電……讓人目不暇接。以中國南北車合并為例,中國南車(29.45 停牌,咨詢)從5元起步一直漲到差不多四十元,而中國北車(29.98 停牌,咨詢)則是從6月到最高42元,兩家公司股價差不多上漲七八倍,令人瞠目結舌。

  作為“共和國的長子”,央企一直是國企改革的重中之重。而隨著南北車以及中電投和國家核電的合并,央企的整合重組無疑成為了市場最為期待的一環。

  古典名著《三國演義》開篇:“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話說上世紀末,大多國企都飽受冗員和效率低下之苦,于是國務院強力把多家總公司拆分為兩個或數個企業并置入角斗場,如兵器工業與兵器裝備集團、中石油與中石化集團、華能等五大發電集團、南車與北車等企業均是脫胎于該時期。盡管有批評認為此舉導致了大量重復建設,但人為制造的“兄弟鬩于墻”局面確實大大刺激了央企內部的改良欲望。

  時到今日,合并“分久必合”,除中國南車與中國北車、國家核電與中國電力已經板上釘釘外,武鋼股份(5.57 -2.11%,咨詢)、寶鋼股份(8.13 -0.37%,咨詢)、中國重工(14.01 -2.23%,咨詢)、東風汽車(10.69 -0.47%,咨詢)、一汽轎車(23.79 -4.69%,咨詢)、中國船舶(51.92 -0.82%,咨詢)、中國聯通(8.23 -3.4%,咨詢)等公司也爆出合并傳聞,股價紛大漲。

  為什么要合并?原因主要在于兩方面,一方面,是為中國參與全球競爭而實現強強聯合,發揮規模效應;另一方面,是為解決諸多壟斷行業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而捏合。從本質上看,推動大型國企合并,有助于降低相關大型國企之間的惡性競爭,降低其內耗影響,以此形成一個拳頭對外,增強與國際巨頭競爭的籌碼,并間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國企要走向市場化,由市場配置資源。同時,企業國際化的需求,更要求企業在資源、規模上達到一定級別,才能獲得話語權的提升。南北車合并,實質上是一場國家層面上的精心布局。在兩車合并的背后,其實也大幅降低了兩大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以適應中國高鐵走向世界,實現做大做強的目標。

  其實,央企的合并自2003年國資委成立之后就開始了,也就是大家常提到的“李榮融時代”,當時國資委主任曾明確提出到2010年把196家央企縮減至100家左右,并把“培育30-5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當作“一生的夢想”,要求央企“做到各自行業的前三名,做不到的,你就自己找婆家,你找不到的話,我給你找”。在這種思路之下,一批做不到“前三名”的央企被并入行業“排頭兵”。李榮融主政的7年時間里,央企數量從196家大幅縮減至123家,而全球500強的數量則從7家增加至38家,總利潤也從2400億增長至1萬億以上。

  不過,需要清醒的是,不應該單純把數量減少作為國企重組的目標,更重要的是提高央企的質量。李榮融時代的央企重組基本實現了“做大做強”的目標,但實際上效果并不理想。

  在筆者看來,中國國有企業的改革目前走到今天,改革的核心事實上是產權,這也是混合所有制的精髓,只有明晰的產權才能有有效的激勵,國企才能走出困境。

  合并并不是萬能的,可能帶來虛胖,導致企業風險很大包括增加公司治理問題。企業合并使得本來就很復雜的央企人事安排、治理設計更加復雜化,極大增加治理完善的難度,而企業越大對治理水平的要求越高。不乏前車之鑒。曾經,兩家航運央企合并,由于治理出重大問題包括原來兩家企業的高層在新公司勾心斗角,導致企業內耗嚴重、在經濟下行時由盈轉大虧,生存艱難。按原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的說法,如果沒有規范的董事會、治理結構,企業都得倒,都是不可持續的。國企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其中治理為核。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混合所有制,正是國企完善治理的良方。央企合并,增加健全治理、發展混合所有制的難度,如,央企規模越大,民資入股獲得話語權就越難,體制機制市場化越難,顯然不利于央企的健康發展。

  事實上,央企的目標,前幾年已從做大做強變為做強做優(優的重要體現是業績、公司治理),這無疑很明智:企業貪戀規模往往風險很大,特別是對本來公司治理就很薄弱的央企而言。在時任總經理追求規模的思路下,央企中鋼集團一度進入世界五百強(實際上是按營收規模排的五百大),卻很快掉入規模陷阱,企業經營困難、虧損厲害。倘若如今再簡單追求通過合并做大央企,不是開歷史倒車?做強做優央企,關鍵是修好內功,如發展混合所有制、優化治理。

  中國過剩產能需要消化,中國企業需要提升走出去的競爭力,中國國企需要合并,但需要效率提升式的合并,讓大股東有發言權的合并,而不是關起門來對股價暗自竊喜的合并。此前一些地方國企的合并,由擅長拍馬的高管取代原有的高效管理層,最終成為一場破壞制度的災難劇。

  資本市場熱衷于央企合并,投資者寄予希望的當然并非簡單的合并了之,形成1+1=1的結果,而是希望通過合并的過程,帶動央企的實質性改革。比如,完善公司治理,完善三會制度,對高管的聘任更加市場化,實現員工激勵,而且在合并的過程中,加上最近對央行反腐的史無前例的大動作,監管層與央企既得利益者的談判籌碼更多,更能打破央企的壟斷格局,更能實現去行政化的目的,而且也可能更容易在產權改革上實現突破,比如實行一定范圍的員工持股計劃,可以對其進行更加順利的改革,這樣就更能貫徹監管層的意志。

  在央企合并的過程中,由于資本市場對央企改革的信心,大量資金進入央企概念股,央企股價一飛沖天,形成央企股價的巨大泡沫,但是最終合并不成功,或者合并后一切照舊,只是兩個合為一個,僅僅是央企數量上的增減,而在業績、公司治理、產權改革等等方面沒有實質性進展,市場就會用腳投票,一哄而散,留下一地雞毛!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