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工医保采取“统账结合”模式,即由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组成,保费由职工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大约为职工工资水平的8%。
大部分地区个人账户一般只用于支付起付线以下的门诊费用,以及在药店购药的费用,只有极少部分地区允许将个人账户资金用于支付门诊大病统筹费用,以及住院起付线以下费用。也有极个别城市个人账户面向参保人开放,可以随时支取,比如北京市,但即将进行封闭管理。
从世界范围来看,医疗保险引入个人账户的国家很少,在社会保险领域仅有我国和新加坡。个人账户的设计理念主要强调个人对自身健康的责任以及就医选择权,同时建立个人医疗资金积累机制,目的在于引入市场机制,让参保人自发节约医保金,减少滥用和超支。但在运行中发现,个人账户虽是保险的一部分,但并不具有风险分担机制,只能专款专用,不能共济使用,无法实现风险共济的作用,因此参保人缴费越多,保费资源浪费越严重。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是8248亿元,总支出是6801亿元,总结余是9116亿元,其中相当部分是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结余,有3323亿元。
虽然个人账户结余资金很多,但社会统筹账户的情况却非常不乐观,有些地区已经出现当期赤字,即收不抵支,还有不少统筹地区则将历年累计结余全部花完。一边是快穿底的统筹基金,一边是大量“沉睡”的个人账户结余资金,如此极端的现象引起社会关注。
不仅如此,这部分沉淀资金严重缩水,去年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会议透露,社会保险基金贬值严重,年均收益率仅2.2%,低于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同时因为监管乏力,形成“套现”利益链。不少人用医保卡购物甚至套现,出现了专门从事倒卖药品的“黄牛”,形成了医保卡套现利益链。
正因为个人账户与生俱来的缺陷,以及运行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个人账户迫切需要改革。近年来,各地纷纷探索个人账户管理模式改革,总体来看,主要有四种做法:拓展个人账户使用范围和对象,提高其效率,比如广东、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市率先将其家庭化,参保人直系亲属、配偶也可以使用这笔钱去门诊、药店看病购药;用门诊统筹来弥补个人账户共济作用小的缺陷,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展了门诊统筹,主要用于慢性病、特殊病种的补偿;将个人账户资金用于新的用途,比如购买补充商业保险,今年广东、上海明确可用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投入预防环节,如浙江宁波规定可将个人账户资金用于支付家人购买疫苗的费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