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青年政策新思維

2015-05-24
来源:香港商報

  青年是社會的未來和族群的希望,若建制失去吸納青年的能力,政府民望必然受影響,等於助長激進議員在立法會反齘的底氣。政府要打造「人本」(強調青年和其他人士的正面本質和價值)青年政策,先要深入理解本港青年與社會間的基本矛盾,并對基本矛盾加以理順。筆者認為,基本矛盾有四大方面:其一,城市發展的現實狀況不能滿足港青的自主性發展需求;其二,城市政經發展出現樽頸狀態,社會內耗讓青年對未來產生不安感;其三,港青基於社會體制和歷史軌跡的不同,對內地文化沖擊產生焦慮,而部分內地人作風更是刺激港青的本土優越感;其四,在貧富懸殊下,不少港青認為自己輸在起跑線上,產生「仇富」和「仇權貴」的情緒。

  找準青年問題

  做好青年政策的關鍵,在於找準青年問題的內部規律,明瞭社會思潮和青年價值觀的變化對青年深層次的作用。青年深層次問題,反映於建制吸納年輕人和青年人才整合問題,其背后必然存在社會群體之間的博弈關系和偏見。

  要了解青年與社會間的基本矛盾,應先了解「青年」的涵義和人口發展趨勢。根據聯合國及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青年」的年齡群可以理解為年齡介乎15歲至24歲的一群。隨著本港出生率低迷、人口老齡化增長快等突出特點,青年人口增長和財富增長動力不足,政府統計處指出,在2011年,年齡介乎15歲至24歲者為86萬,比10年前少27000人。青年勞動人口參與率也比10年前下降至只有四成,占人口35萬,惟平均維持於10年前的8000元,還未計及通脹因素影響實質購買力。從以上數字可反映,這群青年難以在社會上擔當主要的經濟角色。青年由於可展示城市的活力,青年人口增長和財富增長低迷也反映香港缺乏機會讓青年分享經濟碩果。

  從世代傳承的角度看,青年也可以指第四和第五代香港人,主要是指75后至90后,約40歲以下的一群。根據2010圓思顧問的研究發現,當時年齡介乎20至34歲的「第四代香港人」(即1976至1990年出生的土生土長香港人),有74%受訪者不能爬至更高的社會階層,有兩成受訪者降至更低社會階層(即社會向下流動),惟只有5.6%可向上爬至更高的社會階層(即社會向上流動)。

  數字反映出,社會的流動性有限。這年齡群青年由於涵蓋不少新婚族,社會的流動性問題也會影響人生其他方面,如本地青年傾向暫不生育、傾向靠長輩援助置業、與長輩容易起摩擦等等。

  對於有理想和表達能力的青年而言,他們或期望一個更為人性化的政府,以滿足他們「經濟現實、政治做夢」的需要。這帶給特區政府的難題是:究竟是讓權於青年,還政於青年,還是還富於青年?對於政府而言,青年政治資歷淺但具創意,本應在某些決策(如青年決策)上,好好吸納和培養。奈何在青年決策層面上,既沒有較高層次的青年議席,而且持份者往往被視為不接地氣,造成不少青年認為,他們的未來是「老年人」、「外行人」所代理,他們的創意是由較保守的人論斷。至最近,青年事務委員會由較年輕的富商接任,社會成效有待觀察。

  一切從人本管治開始

  政府要打造「人本」青年政策,還需要深入理解青年的合法和合理權益,積極承擔本港青年發展的服務者角色,努力不懈地維護青年相關權益,不然就容易失去青年群眾基礎,失去政治認受性。不患寡而患不均,政府要制造社會和諧,是不能不考慮青年基礎利益,給予不同青年相應權益的。

  經營青年工作難,究其原因,除不少青年愛搞「公民抗命」,視「反建制」為朋輩之間的共同語言外,最重要是不少青年心靈缺鈣,不懂人際相處。這些大少爺、大小姐,身嬌肉貴,眼高手低,只求回報,不求付出,一方面批評政府欠關心通融,另一方面漠視香港「奮發及包容精神」的核心價值。試想想,一個從未曾為社會貢獻付出過什麼的青年,會做些什麼為社會分憂?青年對社會現實的失落和埋怨,大概是驕縱和狹隘地自我。

  筆者相信,新世代青年可以成為社會的優良繼承者,在乎政府的同理心和「人本管治」(強調青年和其他人士的正面本質和價值的城市治理模式)。「人本管治」是維持與青年良好關系最重要的政治工程,只有加強青年與政府之間的有愛互動(如快速回應青年訴求、開誠布公),提升管治團隊的開明與年輕化形象(包括改善個人親和力和政策表達能力)和突出人本政策的各項特點(如包容性、創新性、可持續性),才容易使青年引起共鳴,了解彼此真正觀點。政府應鼓勵官員就各種社會議題與青年、家長、老師等多交流,彼此接觸多了,才會建立互相信賴的關系。

  筆者相信,同理心就是建立關愛之鑰。有了關愛,才可以將青年積極向上的心重新找回來。人本管治,就是讓政府從「人」的角度全方位去思考社會與青年的關系(如應否加強青年的社會角色)、官員與社區的關系(如應否下放民政權力)、跨部門互動關系(如能否提升跨部門協作的操作性)、行政與立法關系、個人自由和社會核心價值、香港與世界關系等等。透過鼓勵青年在社區和政治上適度參與和擔當更高層次角色,讓青年有更大的自主空間去建設香港,包括共同撰寫青年政策、多機會參與青年公共外交、協助謀劃城市規劃和相關社會措拖等等。政府應該隨著青年的成長適度下放權力,也要讓青年明瞭自己所擁有的社會權利和義務。青年眼界廣闊了,自理能力強了,思考力、應付逆境的能力提升了,政府就再不用擔心青年容易產生「反社會意識」,他們很有可能會反過來支持政府,最后大大提升政府的民望。

  「青年深層次社會意識」對本地社會極為重要,政府民望能否達標很視乎青年的認同感。世上所有的亂象,就是因為人心紊亂和彼此不信任所致。移風易俗的時代來臨了,一切就從「人本管治」開始。

  作者:楊君豪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