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5

五常大米乱象透视 市场所售为产量十倍

2015-05-26
来源:农民日报
  以“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中國名牌產品”著稱的黑龍江五常大米,憑借獨特品質贏得了全國消費者的青睞。然而,近幾年,五常大米“天價”“摻假”等市場亂象頻遭曝光。
 
  記者調查發現,五常市五常大米年產量至多為105萬噸,但業內人士估算,全國市場上標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萬噸。這意味著,市場上大量的五常大米都是假冒的。此外,所謂五常“調和米”催生了“拼縫”行業。不少五常市的“能人”從外地收稻,轉手賣給加工企業,利潤十分可觀。
 
  產量之謎:哪來那么多五常大米?
 
  據了解,五常大米中最優的品種是五優稻4號,五常大米的品牌就是靠它在全國打響的。五優稻4號稻種的發明人、77歲的田永泰說,2000年秋他從五優稻1號的自然變異株里,選出一個特殊稻種——命名為稻花香2號,當年冬季拿到海南加代試種喜獲成功。
 
  稻花香2號經國家種子部門審定后,確定種子名稱為五優稻4號。田永泰認為,五常大米享譽全國的口碑,主要歸功于五優稻4號,所以只有它才能稱為正宗的五常大米。
 
  五常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趙春雷認為,從原產地保護產品的定義和范圍看,所有在五常市區域內種植的大米,理論上都可以叫五常大米。2003年,五常大米被國家質檢總局確定為原產地保護產品,明確五常市全部24個鄉鎮所生產的40多個品種大米都叫五常大米。
 
  五常市農業局副局長秦利明算了筆賬: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約220萬畝,按畝產1500斤水稻計算,年產水稻150萬噸。即使按70%的最高出米率計算,全年大米產量也不會超過105萬噸。
 
  質量之虞:“調和米”到底算不算“摻假”?
 
  2010年7月,媒體曝光有外地企業往大米中摻入香精冒充稻花香事件,五常大米首度遭遇品牌危機。“摻假”成為五常大米的污點話題。
 
  在去年五常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的一份報告中,對“調和米”有比較詳盡的闡述,一是由外地稻和稻花香調和而成,不標注“五常大米”;二是由五常地產水稻和稻花香調和而成,標注“五常大米”;三是外地水稻和五常其他品種水稻調和而成,標注“五常大米”。
 
  多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由于“調和米”需要大量外地水稻,五常市周邊市縣甚至一河相隔的吉林省個別鄉鎮,專門種植一些水稻給五常水稻做“配套”。一些質量非常優良的牡丹江水稻以及慶安水稻,也甘愿給五常大米做“配角”。
 
  部分消費者希望購買純正五常大米,稱“調和米”本身是“摻假”行為。也有市場監管部門指出:部分企業生產“調和米”,一方面是為追求高額利潤,打擦邊球,一方面是經銷商壓低價格,米業不得已而為之。
 
  監管之難:政府四處打假陷窘境
 
  自2010年被媒體曝光“摻假”問題后,五常市組織質監、工商、稅務、公安、農委等多個部門,對全市稻米市場進行專項整治,杜絕摻香精、給大米上蠟現象。但隨著市場環境以及消費需求的多元化,一些企業為了逐利又開始打“擦邊球”,一些新的市場經濟現象也需要界定。
 
  異地被假冒是五常大米面臨的又一困局。有業內人士介紹,相當一部分“五常大米”是在銷售地“調和”或“包裝”而成的,江西和福建等一些地方,甚至成了這些米的“產地”。
 
  五常市副市長杜澤春直言,異地打假一是成本高打不起,二是管轄權受限制。
 
  趙春雷說,如果想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就必須創新監管體系,包括修改相關質量標準,具體標明水稻品種和產地以及相關比例。
 

  杜澤春認為,政府要創新監管方式,加大監管力度,建立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同時,企業應加強“誠信”理念,樹立并保護好自己的品牌。同時,如何放大品牌效應、拉長做強整個產業鏈,是政府部門在進行農業產業化方面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