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一帶一路 誰主誰副

2015-06-02
来源:香港商報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環球金融市場部 劉振業

  在早前公布的《中國製造2025》中,雖說有九項戰略任務、十大重點領域,但熱炒的又是與一帶一路相關的鐵路裝備項目。無他,一帶一路涉及不同領域如基礎建設、交通互聯互通及貿易投資便利化等,可說是《中國製造2025》的先行部隊。故此,《中國製造2025》是概念,要將之實行,一帶一路才是重點。

  區域性經濟興起

  然而,一帶一路只是鋪高鐵,串連國與國經濟的大計劃嗎?其內裏對環球及地區性的經濟發展所含的深遠意義,更值得大家探討。

  一帶一路,全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古往今來,要數開通跨國貿易的道路非提絲綢之路不可。另外,早在11世紀指南針應用於航海後,香瓷之路(當時的海上絲路)已與陸上絲路齊名並一同成為歐亞貿易要道,可見跨國以至跨洲份的貿易是發展國家經濟的一大重要渠道。

  不過,踏入1990年代後,跨區域性的貿易發展產生了變化。表中見到,由1998至2014年間,以總貿易額計算,西歐及美加對於新興市場的重要性持續下降。以亞洲(佔逾當區九成GDP的國家計算,下同)為例,1998年西歐及美加佔其全球總貿易額24%及20%,但2014年底已跌至18%及9%,其他新興市場如東歐及南美亦出現類似情況。

  跨洲份貿易逐漸式微,取而代之就是區域性的發展。表中可見,以東歐為例,同區貿易佔比(佔區內全球貿易額)由1998年的30%上升至2014年的35%,亞洲區更由45%增至55%,南美則維持在27%左右。當中,亞洲區內貿易頻繁程度(55%)僅次於西歐的61%。歐洲區內貿易的連動或解釋了歐元為何誕生,而亞洲區則以新興市場為主,區內所展示的生產及消費增長潛力,對不少國家而言實在是一大肥肉。

  常言內地經濟正轉入新常態,意思就是經濟須轉型升級來避免陷入長期低增長時代。那與一帶一路有什麼關係?短期而言,一帶一路或能把長年的過剩產能,通過亞洲地區強大的消費能力消化掉。長遠而言,就算中國經濟如何強大,但對比起整個亞洲區的強勁經濟增長潛力,融合發展才是長遠之計。

  一路是主 一帶是副

  自多年前奧巴馬歷史性訪問緬甸、柬埔寨及其他東盟國後,東南亞國家對全球政經的影響已不可同日而語,IMF亦估計東盟五國的GDP將於2017年超過亞洲四小龍。亦即是,亞洲區的發展重點已由以往以日本、香港及韓國等主導逐漸南移至以新加坡及印度為首的東南亞國家。在整個海上絲綢之路(一路)的布局上,由東南邊的福州開始,南下途經泉州、海口等地,再至越南、馬來西亞及印尼、印度等走向非洲及歐洲。在整個「一路」中,都是以東南亞地區為主要通道。

  相反,在「一帶」上,北京及西安已是起點,並一路往西走至歐洲等地,與東北部城市以至日韓等未有任何聯繫,可見東北亞經濟的重要性早已大幅落後於東南亞地區。總括而言,由表一見到亞洲區的快速經濟發展,早已見到一帶一路的戰略部署盡在東南亞諸國。

  東南亞對中國政經的重要性不用多講。然而,這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真正目的除了加強與東南亞地區的經濟聯繫外,連接非洲的意義亦十分重大。現時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非最大的貿易夥伴,每年貿易額達到800億美元以上。中國在非的投資遍布各地,南非的黃金及白金礦開採、烏干達的銅礦或納米比亞的鑽石礦及木材開發等都與中國有關。而「一路」經過印度洋後,亦會取道肯尼亞才進入歐洲。由此可見,除了東南亞國家外,這「一路」的另一重大意義就是加強與非洲各國的貿易關係。

  總括而言,在整個一帶一路的籌備上,「一路」或許才是主,「一帶」是副。從全球經濟增長的布局,東南亞地區的增長潛力,以至內地現時與非洲的經貿關係,似乎早已篤定這「一路」才是整個計劃的主角。更重要的是,先有美國向東盟示好,後有中國牽頭的一帶一路,東南亞經濟區這個肥豬肉,誰不垂涎三尺!此亦反映了現時中國在南海的爭議,絕對不是空穴來風。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