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敲打至今的遠古文化 黎族樹皮衣

2015-06-29
来源:香港商報

樹皮衣的製作有一套很繁瑣的工序

  【香港商報網訊】3000年前,海南黎族先民創造了中國服飾的始祖——樹皮布衣,它被譽為「服裝活化石」。樹皮衣的出現,為一千年后黎族織貝的制作開啟了智慧,是世界紡織業的源頭。樹皮衣由黎族先民用楮樹等樹皮經過繁瑣的工序手工制成,主要用於遮羞、保暖,海南黎族樹皮衣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黎族集聚區。3000年,多少滄海已成桑田。而這3000年前的遠古文化,卻神奇般地敲打至今,見證著海南黎族先民的勤勞與智慧。

  與中原的「衣冠」文化不同

  海南島的樹皮布歷史非常悠久,中華史籍辭賦中對樹皮布文化都有相應的文字記載。孔子有弟子「原憲」與「子貢」,原憲為貧士,辭官隱居生活;子貢為儒商之祖,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西漢博士韓嬰著《韓詩外傳·卷一》中有貧窮的原憲頭戴「楮冠」出見富商子貢的精彩描述。這里提到的「楮冠」就是用楮樹皮做的帽子,多為貧士、隱士所用,也是中華史籍辭賦中對樹皮布制品的最早描述。《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有「織績木皮」的記載,顯而易見,木皮就是樹皮。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卷169條《儋州》中敘述:「有夷人……號曰生黎;巢居深洞,績木皮為衣,以木棉為毯。」這里提到的「衣」就是樹皮衣。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張慶長任瓊州定安知縣時,在《黎岐紀聞》中描述最詳細:「生黎隆冬時取樹皮捶軟,用以蔽體,夜間即以代被。其樹名加布皮,黎產也。」

  古代海南島的黎族先民穿的樹皮衣、褲,蓋的樹皮被,主要有遮羞、保暖等用途。在明代,五指山腹地的部分黎族支系的人們普遍穿這種樹皮衣。隨著經濟的發展,樹皮布漸漸遠離黎族人的生活。到了明代,海南沿海地區已經不再使用樹皮布;中部黎區則大約使用到清代以后。

  以樹皮布為衣——這一奇特的服飾現象,反映了黎族的樹皮布文化與中原的「衣冠」文化截然不同,為黎族文化獨特的內涵形態。

  石拍是樹皮布文化的標誌

  樹皮衣的制作有一套很繁瑣的工序,包括扒樹皮、修整、將樹皮放在水中浸泡脫膠、漂洗、曬乾、拍打成片狀和縫制。然后人們利用加工好的樹皮布剪裁縫制帽子、枕頭、被子、上衣、裙子、兜卵布、口袋等生活用品。盡管這一技藝分為若干工序,但所用工具并不多,其中以錘打工具最為重要,石拍是制作樹皮布的器具之一,也是樹皮布文化的標誌。在當地,樹皮衣有兩種用途和制作方法:一種是純粹的樹皮衣,即:將制作樹皮衣的樹皮從樹上剝下來,經過敲打、浸泡、曬乾等工序,縫成一塊可以遮羞的樹皮布;一種是將樹皮的最外面的表皮去掉,取里層的樹皮,通過一整套制作樹皮布的工序后,然后巧妙地取其纖維,紡成線,織成衣服或被子。

  加工樹皮布的第一個步驟是扒樹皮,早期的黎族先民所使用的是一種叫石拍的工具。透過拍打拉松樹皮與樹干的結構,如此反覆,直至剝下整張樹皮。20分鐘后,拍打完成,在樹皮上自上而下拉出一道口子,樹皮立刻輕而易舉地被剝離了下來,露出了白生生的樹干。樹皮布制作的第二個步驟——修整,修整要邊清洗邊進行。把剛扒下來的樹皮壓平,削掉疤節,進行第二次拍打,這樣可以使表皮與樹皮纖維結構松動。好的樹皮纖維含有大量的水分,還要曬乾控去水分。然后還要對樹皮進行第三次的捶打。如果樹皮布不平整,還要去厚補薄,使纖維分布得均勻一些,最后拍打成片狀。這樣一塊潔白的樹皮布就做好了。

  遠古樹皮布工藝基本消失

  20世紀60年代,凌純聲教授曾經在《樹皮布印紋陶與造紙印刷術發明》一文中指出:「樹皮布文化在中國的起源甚古,可能早至石器時代,與印紋陶同時存在,在用麻絲紡織之前,如在史前考古學上能找到拍打樹皮布的石棒,則今分布在整個太平洋區的樹皮布文化,可以假定是起源於中國的。」中國的樹皮布文化歷史悠久,從時間上,比源自中南半島的「泰族說」、「美洲說」、「印度說」都要早。可是,樹皮布本身容易腐爛,難以作為歷史物證久遠留存,但制作樹皮布的工具之一石拍,卻能夠保留下來。石拍,是打擊加工樹皮布專用工具,被凌純聲教授稱作為一種制作樹皮布的「裝柄打棒」。

  據史料記載,海南黎族先民曾先后使用過三種紡織原材料:樹皮、野生麻、木棉。后兩種為紡織原料,而前者是一種不需要紡織的無紡布原料,是以桑科植物里的構樹(古代稱豰樹,學名楮樹)、箭毒木樹(又稱見血封喉)、厚皮樹、黃久樹乃至蓖麻樹的「樹膚」即樹皮的次皮為原料的。可是,遠古時代的黎族樹皮布工藝已經基本消失。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