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6

不想當炮灰?看生鮮電商們如何“慢”思考

2015-07-09
来源:《互联网周刊》

  用戶的需求是多樣化、個性化的,對產品、服務和營銷品類提出了很高的需求。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生鮮電商也迎來新的機遇,在萬億市場裏生鮮電商呈現一片藍海。

  “生鮮電商”之所以獨立一派,在於這個行業的特殊性,所謂“電商以類聚,新鮮以群分”,這個行業難在一個“鮮”字,它挑戰的是電商領域各門活兒的高精尖,考驗的是全產業鏈的整合能力。

  雖然,生鮮電商自誕生以來就頗受爭議,但競爭激烈的同時市場還是在做增量,因此各大電商平台及生鮮產業鏈上的各行業都想進入分一杯羹。但是生鮮電商又是一門極難的生意,高投入帶來的是卻是盈利的遙遙無期。因此業內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生鮮電商市場切入太早將淪為炮灰,切入太晚就僅剩喝湯。

  相對傳統電商而言,進入這個領域的門檻很低也很高,中國可能是世界上最能吃、最會吃的一個國度,生鮮電商有非常好的“群眾基礎”,因此在中國做生鮮電商門檻很低。但是中國消費者也是全世界最挑剔的,對於食材的品種、品質、新鮮程度、消費時令等都十分講究。所以在中國做生鮮電商的門檻也很高,高的不只是生鮮品類的供應問題,更重要的是在物流倉儲和服務上,這足以決定生生鮮電商的存亡。

  對於生鮮電商高門檻的說法,中糧我買網副總裁朱璋非常認同,朱璋認為想要做生鮮電商就要具備以下的准入條件:第一,要有供應鏈,好的產品是從最源頭開始的;第二,要有比較過硬的冷鏈配送、倉儲設施;第三,要有相當的運營能力,同時不僅要保證品質,還是要控制貨損。一方面保證品質,另外一方面降低費用,這樣才能把生意做起來;第四,要有強大的品牌運作和產品營銷推廣能力。

  而優菜網CEO趙亞愚則認為,生鮮電商行業的發展是產品(最源頭)+行業(電商)的結合,是以各個產業鏈條的相互配合為前提的。就像依穀網關注售後服務、大食品注重客戶需求一樣,生鮮電商可以說是一門綜合性的學問,最後受益的是產業鏈上的所有人。

  生鮮電商的價值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問,大米算不算生鮮?可能90%的人都會覺得不算,因為在大米的包裝袋上我們經常能看到6-12個月的保質期。可是在日本大米則是當成生鮮來賣,大米從脫殼到食用最好時間是一周,最佳食用時間是三天,所以給消費者的永遠是小包裝,希望消費者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把產品吃掉,品嘗農產品最好的品質周期。

  “現在提到生鮮大家更多想到水果,想到的是應季產品。對於很多產品的鑽研。整個行業還不夠,或許這就是我們這樣的創業型公司進入生鮮電商領域的關鍵點”陳學明如是說。

  對於初創公司來說,這樣的鑽研過過程是痛並快樂著,已進入市場的生鮮電商們則把目光瞄在現有的痛點上,而標准問題成為了“老大難”。

  比如,同一個樹上不同位置的蘋果口感都是不一樣的。昨天吃的和今天吃的蘋果的口感也會有差異,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能衡量這些指標,也就造成了客戶體驗感覺不一。

  “消費者就會想你是不是騙我,很多環節沒有成熟起來使得客戶的信任度太低,且過程緩。客戶的不理解和接受過程緩慢讓我們很痛苦,但我喜歡這個行業就不會覺得苦”趙亞愚表示。

  朱璋認為:“我們覺得苦和快樂其實是相對的,克服困難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快樂,或者說你把最難幹的一件事情幹成了,其實也是特別大的快樂。讓我們覺得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是帶給廣大消費者一種價值。而這種價值一是在設定標准上,其次是與傳統相比較,互聯網商業帶來的全新的流通方式。”

  服務真的最重要嗎?

  相較於物流和產品標准,生鮮電商的服務仿佛更能觸動消費者的神經。而生鮮電商們對服務的理解也詮釋了不同的理念。

  一說到服務就常常說到售後,因為這好像是非常直接的感受。但是,到消費者手裏之前的過程都做好了以後就會減掉很多售後服務方面的麻煩。朱璋表示:“我買網的品控是從頭到尾貫穿的過程,對於消費者的服務在還沒有見到消費者時,在做產品規劃時其實就已經開始了。相比服務,我覺得看不到的工作才更值得分享,因為只有這些實實在在工作做好,服務才會好,沒有糾紛,或者是沒有投訴,減少投訴才是最大的服務。”

  踏踏實實做事也需要對的方式,而生鮮電商們的服務源頭則是客戶需求。

  趙亞愚認為:“服務考慮的第一位是消費者需求,客戶體驗裏有兩點,一是產品好,二是服務好。靠譜做事、靠譜產品、人和企業才會更靠譜。”

  江楠則表示:“服務還是要圍繞客戶的需求,客戶需求在哪裏我們服務就在哪裏。”

  而陳學明認為,企業首先要把自己的功課做好,把產品推向消費者之前明白要做什么,以及對產品的考量、評估,和各方面的監測是否做到標准化。“因為我們要了解客戶需要什么。”

  應該怎么樣面對物流倉儲?

  每個行業都有其自上而下產業鏈,產業鏈關聯的任何一個行業興起之後,都能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有的是帶動,有的則是推動。對於物流倉儲而言,正是生鮮電商推動了其發展,尤其是冷鏈物流,沒有生鮮電商定然不會發展的這么快速。當然,除了冷鏈,在生鮮這個領域,智能設備、軟件系統甚至輸送線等行業都有長足的進展。

  生鮮類的食品,對於物流配送要求極高,既要保持食品的新鮮,又要保證達到的速度,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冷鏈物流。冷鏈物流比一般常溫物流系統的要求更高、更複雜,建設投資也要大很多,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加上國內一線城市的交通擁堵情況嚴重,中國冷鏈物流成本更是讓很多電商望而卻步。

  每個電商都有其特有的物流倉儲體系,中糧我買網就是根據不同品類,不同季節,甚至是不同的產品量身定作對品質控制的方法。“我們的物流倉儲體系,以自建配送為主,搭配適合的操作方式,以第三方配送為配合,最重要的環節自己掌握,以這樣的方式保證品質。”朱璋表示。

  而優菜網則采取的是“專業的事讓專業人做”這一明確分工的做法。趙亞愚認為:“目前,冷鏈配送技術沒問題,關鍵是成本太高。而農產品價格難以提高,導致的結果就是不配套。專業人做專業事的做法或許是企業在‘就差錢’的情況下的最好選擇。”

  多樣的倉儲物流組合讓依穀網變得更靈活,江楠表示:“不同的階段,不同的企業,根據資金實力不同有自己的規劃。一開始規模小時,如果資金相對充足可以消費者自建物流。隨著業務的增長,自建物流難以為繼時,第三方物流倉儲就可以加入進來。”

  就像上文所說,最好的不一定適合,每個公司在每個階段都有獨屬於自己倉儲物流模版,審時度勢而為或許才是真理,就像大食品聯合創始人陳學明所說的那樣:“把能做的事情做好,就是我們的成功”。

  生鮮電商的未來

  有專家預計到2025年,冷鏈食品的需求將會從現在的2億噸增長到4.5億噸。易觀商業解決方案副總裁馮陽松表示,未來食品將成為繼服裝和3C這兩個產品後面的第三大品類,在整個網絡零售品類中的占比至少10%,未來行業馬太效應或將進一步顯現。與此同時,未來10年內,我國冷藏車、冷藏庫、鐵路冷藏箱運輸的年運量也將保持大幅增長。

  然而,與巨大的需求相對應的是生鮮市場的低效:2012年,我國進入流通領域的農副產品價值總額為2.45萬億元,但通過電子商務流通的農產品僅占1%左右,該領域的電商總體上仍然處在摸石頭的階段。

  面對缺口龐大的生鮮市場,生鮮電商們用其特有的商業模式立足市場。

  優菜網核心競爭力是平台加產地直供,“基於服務和物流的自然成熟,注重產品端,在未爆發的時候看准並堅持投入。”趙亞愚這樣規劃未來的方向。

  而我買網則希望把食材訂購和菜譜進行連接,“可能會給消費者推薦很容易做的方式,又比較好吃的一些菜譜,再跟食材訂購聯結在一起,讓他一鍵就可以解決問題。並開發一些半成品半食材類的產品。”朱璋表示,在未來,產品還是重中之重,這也是中糧我買網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標。

  江楠則認為,未來生鮮電商的前景將非常巨大。打造農產品背後的品牌和故事,打造冷鏈和物流的維度,擴大全國范圍內生鮮產品的配送維度將是依穀網的主要方向。

  龐大的需求呼喚著國內生鮮市場孕育出全新的商業模式。但也希望生鮮電商們在狂熱產業發展背後能冷靜的思考,就像陳學明說的:“我們一直認為農業還是要放慢,不要以互聯網思維去做農業,因為畢竟農業需要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的養育,才能結出你想要的果實”。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