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沒必要鄙視股民的一驚一乍

2015-07-13
来源:新京報

  在一些不炒股的人看來,現而今眼下的股民,總是一驚一乍顯得心理忒不成熟。而且,那么多資深的股民會被深度套牢;甚至自詡嚴守投資紀律的理性股民,也在過山車式的股市誘惑中非理性地抄底被套。那么,是否股民與不炒股的人相比,有著非常的特質,使他們像輸紅眼的賭徒一樣非理性地“狂賭”。

  不過,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股民與其他人有任何本質的不同。股民在股票市場中的非理性表現,也不是股民的專利,任何人都可能在特異性的情境下有著同樣的表現。

  首先,在股市下跌的情境下,股民很容易陷入被稱為“決策嵌陷”(decision entrapment)的非理性決策心理誤區之中。曾於2001年榮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他具有開創性的研究中,探討了人類決策過程中的非理性現象,人們之所以會產生“決策嵌陷”,是因為人們對失去的感受更強烈。反映在股票市場中的投資行為,同樣的1萬元,相比於可能得到1萬元,人們對可能失去1萬元的感受更強烈,而且對後者的心理估值更高。例如,有研究表明,人們對同一件物品的賣家估價要遠高於買家估價,這意味著人們傾向於對擁有的東西賦予更高的心理估值,這也被稱為“擁有效應”(endowment effect)。這就導致在股市下跌時,股民對可能損失的1萬元有著更強烈的感受,哪怕這1萬元是前期的“盈利”。

  正是因為人們普遍對“失去”的感受更強烈,所以表現在投資決策中對“得到”和“失去”就有著截然不同的傾向性的行為反應。例如,在“A、你將確定獲得3000元。”與“B、你有50%概率獲得6000元,50%的概率分文不得。”中選擇,大多數人會傾向於選擇A;而在“C、你將確定損失3000元。”與“D、你有50%概率損失6000元,50%的概率不損失分文。”中選擇,大多數人卻傾向於選擇D。前者被稱為“風險回避”(risk-aversive),後者被稱為“風險尋求”(risk-seeking)。

  換言之,股民之所以在股市中表現得更不理性,更像個輸紅眼的賭徒,其心理根源就在於置身在面臨損失的情境中,他們將近乎本能地傾向於風險尋求;而且面臨損失的壓力越大,對風險的尋求也就越失去理性。

  當然,不僅股民在面臨損失時會風險尋求,陷入“決策嵌陷”的誤區,人們在生活中多種情境下也會陷入同樣的誤區,傾向於風險尋求。例如,對糟糕的戀愛關系的再三容忍,對放棄付出過足夠資源但不喜歡的工作一拖再拖等等,與股民在下跌時的行為模式沒有本質的區別。

  因此,股民與不炒股的人相比,沒有什么特質性的不同,驅動股民非理性投資決策的心理因素,也同樣驅使著不炒股的人在生活抉擇的其他方面陷入“泥潭”。至於那些不炒股的人在當下情境下“鄙視”股民的一驚一乍,則更可能反映了一些人不做什么的優越感好不容易有了得瑟的機會。 (作者:唐映紅)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