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

鄧小平親筆書信躲過搜查珍藏近66年

2015-07-17
来源:重庆晚报

  侯方岳家屬向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捐贈文物史料

  一封書信,為何歷經66年風雨仍然保留完好?書信背后又有怎樣感人的故事?昨日,侯方岳的家屬將侯方岳、陳素敏的文物史料捐贈給了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所捐45件(套)文物中,既有鄧小平、劉伯承寫給侯方岳的親筆書信,還有侯方岳妻子陳素敏從事地下工作時使用的燙頭鉗、密碼本、勃朗寧手槍子彈、手包等。

  捐出鄧小平和劉伯承親筆書信

  昨日, 侯方岳、陳素敏的兒子侯明明介紹,父母兩人都是四川廣安人。父親侯方岳1935年參加革命,1937年加入共產黨,自1938年起歷任中共四川省樂山、綿陽、三臺、仁華等地地委書記及成都市委書記、中共云南省工委委員,長期擔負黨的重要領導職務。侯方岳曾在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等領導下工作,1941年10月受周恩來委派赴云南開展地下工作,做長期潛伏準備。

  “父親當時是26歲,思維敏捷,記憶驚人,周恩來提出云南開展地下工作十條意見,為保密起見,不留文字,父親能一字不漏記住。”侯方岳的兒子侯明明介紹,此次捐出的文物中,還有父親保護大半輩子的一封信,那是鄧小平、劉伯承寫給父親的書信。

  書信珍藏了近66年

  鄧小平與侯方岳是廣安同鄉,鄧小平比侯方岳年長11歲,都曾就讀過廣安中學,鄧小平與侯方岳在1949年10月參加開國大典結識。鄧小平與侯方岳一見面,都聽出了對方的廣安口音,鄧小平發出爽朗的笑聲,對侯方岳說:“我們兩個廣安老鄉都參加了開國大典,我是野戰軍的代表,你是隱蔽戰線的代表。”兩人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

  開國大典以后,侯方岳押運黃金、銀元等硬通貨,與第四野戰軍一起南下,跟隨劉鄧大軍一起挺進大西南。從湖南常德出發,車開到桃源時遇大雨急轉下坡翻覆,侯方岳受重傷昏迷,被行軍路過此處的四野的同志救回。

  11月28日,鄧小平、劉伯承向侯方岳寫信問候。由鄧小平親筆,劉伯承為共同署名人。鄧小平知道侯方岳翻車受傷后,提出了具體的治療建議,希望侯方岳能聯系湖南省委幫助治療,并告訴了聯系方式;談到了對侯方岳工作的安排,提供了三種選擇,每一種方案都考慮到侯方岳如何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提醒侯方岳途中會遇到的諸多困難,并告知可以幫助解決這些困難的具體聯系人。

  經歷了造反派抄家,這封信能幸運地保存下來,作為子女,侯明明也好奇,而父親總會平靜地告訴他們:“我是搞地下工作的,當年軍統特務想從我住處搜點東西出來,都一無所獲,幾個造反派還對付不了?”

  據了解,書信共有三頁,原件捐贈給了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侯明明告訴記者,今日還要將信件仿真件送往劉伯承紀念館。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黨委副書記吳紹階介紹,該館接下來將邀請專家開展對這批文物的定級工作。同時利用專業的文物保管技術讓這批文物得到長久保存。

  重慶晚報首席記者 周小平 實習生 王瑞琪 攝影報道

  燙頭鉗、密碼本 再現真實版潛伏

  侯明明此次捐贈的不僅有父親的文物,還有母親陳素敏從事地下工作時使用的燙頭鉗、密碼本、勃朗寧手槍子彈、手包等,生動再現了南方局隱蔽戰線工作人員的生活原貌。

  “母親去世后,她的遺物塵封在兩個皮箱中。”侯明明介紹,今年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赴云南進行文物征集,打開母親箱子,才發現很多珍貴文物。“其中有個皮夾,打開看似什么都沒有,但是在最底部,使勁抖居然還有三顆子彈。”侯明明說,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地下黨隨時可能被暴露,母親手包里的3顆子彈,兩顆是留給敵人,還有一顆是留給她自己的。從加入地下黨工作那天起,母親就做好了隨時犧牲的準備。

  據了解,陳素敏生于1916年,1938年參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經黨組織分配,先后在樂山五通橋小學、成都簇橋明德小學、昆明僑光小學等以教學工作為掩護,開展黨的地下工作,1941年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學習,親自聆聽周恩來同志講課,之后服從南方局的安排到云南省工委工作,保管文件,掩護組織,聯系地下黨員。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