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FBI拍摄反华“烂片”背后的野心

2015-07-26
来源:史泽华

   據媒體消息,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近日又把中國列為美國企業的“首要威脅”。該機構不僅加強了對中國在美從事經濟間諜活動的調查,還專門拍攝了一部名為“公司人:保護美國機密”(The Company Man)的反華影片,秘密向美國企業播放了不下上千次。

 
  影片據稱“根據真實案例”拍攝,故事梗概為:兩名笨拙的中國企業高管試圖收買一個生活困窘的美國公司職員穆爾,獲取一項先進的技術。這位“好男人”不為所動,將事情告訴了老板,老板報告給了FBI,FBI隨后用穆爾設下圈套,抓住了這兩個人。
 
  片中就中國間諜“笨拙”和美國公民“偉大”所作的戲劇性對比,很符合美國一貫的影視文化風格。但是,劇中情節設計俗套,與所謂“事實”的契合也明顯不夠。作為政府指定的企業反諜教育“教材”,“爛”得甚至讓人失望。
 
  這部影片被重視的背后,其實隱藏著FBI的諸多“私利”。
 
  首先,是讓美國企業理解該機構將中國列為“首要經濟間諜威脅”的合理性。本世紀以來,美國社會對中國的感知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四大發明、京劇臉譜等傳統印記越來越邊緣化,取而代之的,不僅有廉價中國商品的涌入、還有“無孔不入”的中國投資。更要命的是,連總統奧巴馬都在講,如果美國不抓住簽署TPP的機會,全球經濟規則的制定權也會落到中國手中。
 
  中國經濟正在積極趕超美國、中國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美國企業屢遭外國經濟間諜“竊密”,這幾個彼此獨立的橋段,很容易引發人們的關聯性猜測。這次FBI所做的,就是把這一猜測用影片的形式表達出來。在中美經濟積極互動的情形下,以兩國諜戰劇作為對企業“國民教育”的范本,算是利用了現實背景。同時,以電影(而非紀錄片)的形式展示一些捕風捉影的“證據”,不怕被抓住辮子,也更容易在亦真亦幻中打消觀者的質疑。比起之前一些赤裸裸的言詞“教育”,這次FBI更藝術了。
 
  其次,是該機構孜孜以求的部門野心。作為一個動不動就會陷入孤立主義、犯“內視”病的國家,美國其實一直離不開外部“競爭對手”的強力刺激。否則,國際主義和世界領導地位擔當者的決心就會動搖。FBI和CIA這樣的情報機構,始終是美國大國意識波濤中的逐浪者。蘇聯解體后,情報機構的地位下降不少,機構、人員和撥款都遭到了削減。“911事件”之后,他們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重視。但現在,恐怖主義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結合,已經不再是奧巴馬政府的主旋律。美國,需要尋找新的目標。FBI,則在呼吁“經濟安全亦是國家安全”,這與當年把恐怖主義描述為國家安全的做法毫無二致。
 
  與同類美國影片相比,“公司人”不僅把穆爾塑造成了“公民楷模”,而且把FBI的工作夸大為“國家典范”。看完影片的企業主們會覺得,影片中最重要的,不是看到那兩個中國間諜有多笨,而是接受這樣一種意識——有FBI傳授的反諜本領,就可以在“輕松”中維護企業權益。為了讓這種“機構英雄主義”獲得認可,FBI在向企業大力宣傳對美經濟間諜案的高發的同時,還非常肯定地認為中國政府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威脅”找到了,機構話語權有了,撥款還會少嗎?據美國情報官員稱,在FBI的相關調查中,有95%的美國企業懷疑,中國政府是經濟間諜活動背后的幕后主使。至少,透過影片,美國企業主們會認識到,FBI是在辛苦為他們工作,企業給聯邦政府的稅沒有白交。
 
  FBI以“莫須有”的情節、蒙太奇的設計,來凸顯中國對美經濟間諜威脅,明顯有違該機構的誠實守土之責,理應受到抨擊。不過,美國企業對影片的“大方”接受,在客觀上凸顯了中美兩國社會在利益和價值方面存在眾多誤讀和誤解。
 
  比如,近年來中國政府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些美國人卻仍不買賬,認為保護不力是因為“別有用心”;不管中國企業多么守規則,也經常被誤以為有“政府背景”,不被美國市場接納為合格主體。中美在消弭這些事實差距和積聚互信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