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勸善修德 行善積福

2015-08-15
来源:香港商报

  方潤華

  這些日子,股市匯市經歷了暴漲暴跌之大時代,無數投資者在狂喜狂悲中深切體會到錢財是「來去匆匆、飄忽無定」,不能成為人生的真正倚靠。不禁想起聖經所言:「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舍,樂意供給人;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筆者相信心靈的富足比錢財更為可靠。

  宗教團體勸善行善

  世上成功的純正宗教都有個特點:勸人向善,因為求善是人類天性。佛教的核心精神是「慈悲」,「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佛教中的許多哲理亦令人折服,如釋證嚴法師所言:「同樣一個『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兩種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就能舍,能『舍』就能『得』,得無限快樂;不能『舍』就會『失』,失去心境的安寧。」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有失,想通了就能領悟到人生的快樂之本。我國自古流傳一些諺語,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等,其實都是佛教用語,某程度上已成為中華民族之普世價值觀。

  踏入新世紀,祖國經濟成就之「硬實力」已舉世公認、備受稱頌,惟道德文化之「軟實力」尚有待提升,經濟高速發展帶來之金錢掛帥、功利主義遍布全社會,令人側目的炫富行為及不斷加劇之貧富差距,均為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當然要提升道德品質「軟實力」談何容易,有時強硬的行政手段未必會奏效,而世代流傳、深入民心的純正宗教常通過柔性的勸導和安慰來導人向善,把良知啟發出來,反而更易讓民眾甘願接受道德規範之約束。

  如今許多純正宗教團體從勸善走向行善,香港慈善事業起步較早,樂善好施蔚然成風,無論是教育、醫療系統還是民生福利事業,都有宗教慈善團體的蹤跡;還有臺灣的「慈濟基金會」,本是佛教團體,但除了誦經念佛外,亦積極服務貧病弱勢人群,歷盡艱辛將慈悲精神發揚光大,感動和召喚無數人加入行善隊伍,善業遍全球,善名揚四方,堪稱現代宗教團體之楷模。

  現代商聖后繼有人

  當今世界慈善風氣熾熱,曾多年蟬聯世界首富的比爾·蓋茨更是一位慈善先鋒,不僅親力親為行善,還不遺餘力勸善,飛遍全球呼吁富豪們捐身家,目前已有100多位美國億萬富豪響應其發起的「捐贈誓言」,承諾將一半以上的財富捐給慈善事業,值得亞洲富豪們學習。

  中華民族素有樂善好施傳統美德,古有「善於聚財致富,樂於散財濟貧」的陶朱公,被后世尊崇為「商聖」,千古傳頌。所幸是現代「商聖」亦后繼有人:李嘉誠、李兆基、邵逸夫、余彭年、馬雲……眾多善長仁翁正以其卓越善績享譽遐邇、感召世人,亦定將流芳百世、福蔭后代。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