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港深從雙子星到一體化

2015-08-26
来源:香港商報

  港深攜手打造珠三角為灣區大都會

  深圳在城市規劃中借鑒香港,打造花園城市。

  【香港商報網訊】深圳成立經濟特區35年來,深港兩地居民交流愈趨頻繁。在中央打造珠三角成為灣區都會大背景下,兩地在珠三角區內的地位更為重要。隨著深圳銳意將前海打造成為「特區中的特區」,加上香港政府啟動新一輪「新界大開發」,兩地不僅在可見的將來會融合成為「港深大都市區」,更在珠三角成為「半小時生活圈」的宏願中,擔當龍頭角色。 香港商報記者 鄺偉軒  譚之穎

  35年過去,深圳特區已是滄海桑田,時至今天晉身成為逾1500萬人口 (計及非深圳戶籍人口) 的一線城市。至於香港,則由1980年代只有500萬人居住,搖身一變成為擁有700萬人的國際大都會。自中央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同城化」概念後,深港兩地政府共同努力將之實現。2012年,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接受傳媒訪問時更指:「兩地人員的來往,在30年內應該基本能做到內地的一個詞——『同城化』。」

  深港猶如「雙子星」

  香港回歸祖國18年來,在人流、物流、資訊流及資金流四方面,不知不覺間已與深圳實現融合。人流及物流方面,隨著深圳灣口岸於2007年7月1日啟用,加上蓮塘口岸預計於2018年開通,兩地人員來往勢將更為方便和頻繁;「南山高新科技園區」及「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銳意向香港企業招手,吸引了不少香港金融業及高新科技人才進駐,香港的專業人才亦因而多了一條出路。

  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表示,深圳與香港猶如「雙子星」城市,兩地可發揮自身優點,做到優勢互補。他說:「香港金融服務業勝在擁有悠久歷史,可為企業提供財務、包銷、銀行、交易等服務,協助有意來港上市的深圳企業完成掛牌大計;相反,深圳前海則為香港的專業人士擔當橋樑角色,為建築、司法及稅務等專業人士提供進軍內地的機會。」

  港專才可赴深發展

  相比香港開埠逾一個半世紀,深圳可算是年輕城市。新界關注大聯盟發言人、律師會前會長何君堯表示,深圳由農村晉身大都會的過程中,吸納了大量外省人口,經濟實力亦急速上升。在上述背景下,香港專業人士有條件前往深圳發跡。

  何君堯認為,未來30年深圳更需與香港融合,惟深港在融合過程中或面臨衝擊,需要5至10年磨合。他又表示,香港不可能繼續「我行我素」,要發揮良好居住環境及傳統法治精神的優勢。

  以深圳北站的高速發展為例,香港高鐵段完工日期一拖再拖,但原本是中轉站的高鐵深圳北站所在區域發展卻一日快過一日。該區的房屋原本賣不出去,現時卻已加建了很多房屋,整個區域完全發展起來,成為一個商業中心,並有眾多配套設施,居民生活有很大改善。

  應撤銷關卡促流動

  深港要實現「同城化」,繼而與珠三角融合成灣區都會,首要任務是克服跨境人流的問題。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陳文鴻指出,雖然深圳與香港物價已經睇齊,但兩地仍設有口岸,加上語系不同,阻礙了兩地融合:「香港人大多說廣東話,相反,深圳以外省人口為主,屬普通話語系,兩地之間語系的差異令港深接軌出現障礙;與此同時,香港與深圳之間仍設有口岸,這令兩地人流交往增添麻煩。」他認為,要實現深港融合,就應撤銷口岸關卡,從而增強兩地流動性。

  與此同時,深港兩地要在將來珠三角灣區都會中擔當重要角色,完善基建必不可少。事實上,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連接深圳機場至香港的快速軌道卻落實無期。洪為民認為,要把珠三角打造成為「半小時生活圈」,基建工程相當重要,可惜深港至今仍未落實集體運輸,阻礙了粵港澳灣區的發展。

  包融兼納超越同城化

  展望深港未來融合進程,洪為民說,隨著穗(廣州)、莞(東莞) 、深(深圳)及港(香港)之間的聯繫愈趨緊密,深港兩地不僅超越「同城化」境界,更與珠三角其他地區結合成為類似美國三藩市的「舊金山灣區」(San Francisco Bay Area) 或東京灣都會區的「大都會區」(Metropolitan):「將來的大都會不應只包括深圳及香港,更要容納珠三角其他地區,雖然各城之間有競爭,但更應強調『互補』。」

  推動深港 互聯互通

  深圳近年發展迅速,從城市規劃藍圖不難發現香港管理模式的影蹤。隨著深港關係更加密切,學者建議,加強鐵路基建網絡有助兩地互補互通。

  深圳向花園城市發展

  港深在基建及城市規劃上的合作日益增多,推動兩地共融發展。2010年,港鐵公司管理深圳地鐵四號龍華線,堪稱香港管理模式落戶深圳城市規劃的典範。2010年7月,港鐵宣布投得深圳地鐵四號線的經營權後,深圳居民不用過關至香港,便可以享受香港管理的鐵路服務,實現了兩地和諧融合。

  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許智文表示,現時深圳的地面設計主要以發展成為花園城市作大方向,並從南山區開始,模仿香港的綠化規劃以優化市容。他又指,羅湖區的馬路綠化建設亦參考香港街道綠化的做法,在路旁種樹。屋苑小區內都模仿香港屋苑的綠化政策,規定每個小區要劃出20%至30%的土地作綠化規劃。他續稱,深圳在城市規劃中借鑒香港,有利深圳一步一步發展未來。

  為了推動兩地發展,許智文建議,兩地應加強基建和鐵路網絡的建設,透過交通、物流和兩地人流來往加強兩地交流。他表示,為配合香港與深圳科研發展的交流、港人北上從商和增加貨物內地進口,增加兩地連接的公路和鐵路能有助兩地互補互通,促進雙邊交流。

  推廣「鐵路+物業」模式

  除深圳地鐵由港鐵管理加強合作外,香港獨有的「鐵路+物業」發展模式亦推廣至其他急速發展城市化的地區,當中就包括深圳。港鐵在深圳首個「鐵路+物業」項目「天頌」,將於2017年初落成,這種發展模式旨在建立集合住屋、購物、辦公及休閒設施於一身的綜合社區,區內設有完善方便的公共交通網絡,不但為深圳居民提供交通便利,更能夠為深圳市締造可持續的鐵路發展及健康的生活環境。

  2011年8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港出席國家「十二五」規劃與兩地經貿金融合作發展論壇期間,提及中央「支持香港鐵路公司深化與北京、上海、深圳市地鐵建設和運營方面的合作,並擴展到杭州等城市」。港鐵在同年透過旗下兩間全資子公司,投得深圳地鐵龍華線龍華車廠上蓋商住物業土地使用權。

  此外,在市內規劃方面,深圳亦更改以往羅湖舊區等密集式土地規劃,跟隨香港發展新市鎮的模式。現時深圳市內的綠化管理漸見成效,香港的綠化先河功不可沒。

  化解矛盾 共享繁榮

  深圳特區成立35周年來,既為香港帶來不少機遇,實現同舟共濟,同時亦因應兩地發展方向相似而形成競爭。加上深圳居民受惠自由行旅客政策中的「一簽多行」,訪港旅客的增加亦挑戰本港承載力問題,引發兩地矛盾。分析認為,香港近年形成反感深圳居民的心態屬不良現象,要化解矛盾,就要強調互補,而非刻意對立。

  深港對立「相當無稽」

  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重點城市,致力於開拓新產業轉型發展之際,卻令鄰近的香港優勢開始動搖,兩地發展方向走向相似,繼而形成競爭心態。今年5月,中國社科院發布調查顯示,深圳與香港的差距逐漸縮小,香港本身的優勢產業如服務行業、金融行業等亦受到挑戰,影響自身優勢。

  另一方面,2003年推出內地旅客自由行政策,雖然鼓勵內地旅客來港消費,惟後來「水貨活動」帶來的社會問題,導致香港本地民間組織激烈反對,甚至作出衝擊行為,影響旅客對香港的印象,打擊本地旅遊業;加上自由行實施12年後,本港旅遊業承載力已見飽和,令中央最終於今年4月宣布收緊深圳旅客「一簽多行」簽注,改為簽發「一周一行」。

  對於近年港深之間的競爭升溫,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認為「相當無稽」,兩地應發揮互補功用,而非人為製造阻礙,使其無法完成融合。

  分析認為,要實踐深港同城,從而達到兩地的資源共用、優化配置、功能互補、聯動發展,增強兩地競爭力,先決條件是要化解雙方矛盾,進而對兩地的發展形成長遠幫助,促進融合,達到互助互利。

  走遍神州 最愛深圳

  深圳特區僅有35年歷史,但內地首家券商、首個主題公園、首宗土地拍賣、首間股份制保險公司,等等無數個第一,都是在深圳面世。深圳人亦對這些第一引以自豪,對這座年輕而光榮的城市有深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內地改革開放火車頭

  1980年的今天,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在其初創階段,發展方向主要是利用鄰近的香港優勢及特區優惠政策,吸引「三來一補」企業發展工業。在大批港商來到深圳設廠的機遇下,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的深圳,已成功轉型成內地領先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在發展現代化工業的同時,前面提過的首張股票,土地拍賣及股份制企業均是80年代至90年代初產物,反映當時深圳在股市建設、地產發展,及企業改革上作為內地火車頭快速發展。當中,來自香港的資金、人才及經驗功不可沒。

  深圳居民歸屬感強

  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助理教授夏春說:「我在深圳的同學歸屬感非常強,他們認為從城市規劃、交通設計配套,這個後發的城市規劃較好。深圳感覺不是很大,但綠地面積和活動空間比北京、上海要好很多,同學說到全國各地,還是覺得深圳好。」他又表示,傳統製造業、科技行業,深圳都可謂內地第一。過去,深圳一度被認為是山寨手機基地,但近年來華為等品牌的產品令消費者對深圳手機完全改觀。

  夏春說:「不少網友在討論區留言,談到華為都說,原本想都不會想買內地手機,只會買蘋果、三星,但最近一兩年華為的品牌做起來,賣得非常好,更令用家徹底改變對深圳的看法。」

  香港商報記者 曾展榮 黃兆琦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