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新田收割 最後一造 敬老油粘米

2015-08-27
来源:香港商報

  梁日信種米有心得,指金黃色稻穗尾部沒有青色時就適合收割。 記者 蔡啟文攝

  【香港商報網訊】兩年前,記者嘗過新田花農梁日信種植的油粘米,其香甜煙韌的味感至今未忘,惟好味道卻沒有機會再嘗了,他的農舍地方大部分要被業主收回,在地方不足下,今年這造稻米收割後將鳴金收兵,就算連老本行花卉種植亦要減產。他慨嘆不敵發展巨輪,種花種菜已步向夕陽,但希望未來政府建設農業園時,預留一些地方作教育用途,「我不希望香港的小孩如新加坡的,以為雞是無頭無腳的!」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花農梁日信嘆無以為繼

  2013年下半年,新田花農梁日信趁農田休耕時,首次嘗試種稻米,結果種出近千公斤大米,並將大部分米贈送予獨居長者,讓他們重溫港產大米的風味。去年這項善行繼續,產量更多,有近2000公斤。他原希望年年都有大米孝敬老人家,但今年過後將無以為繼。他說,現時在小磡村的農地,是向新田文氏4、5個業主租回來,其中除耕地外,建有萬多呎農舍,是他居住及擺放生產工具的地方。但其中一個業主文氏祖堂要收回他大部分農舍約萬呎地,大大打擊他的種植生涯。

  「去年12月底發律師信畀我,話要收地;今年新年前搵我傾,但當時好忙,趕住花去花墟,又話我唔傾;4月份,畀法庭傳票,說延遲搬遷涉及的訴訟費我要負責;7月25日,佢哋搵測量人員嚟量地;兩個禮拜後,話落嚟圍封,但我唔畀入。」

  氣憤收地手法不合情理

  梁日信說,並非要賴死唔走,因為地又不是他的,但氣憤的是他們的處理方法不合情理,「從來無講實要什麼時間搬走,做?幾十年,這裏有很多東西要搬的嘛,又話一定無搬遷費,我損失好大喎!」他說,早期祖堂好有人情味,80年代時,協助他申請搭建農舍養白鴿,後來白鴿不準養,才轉而種花。

  幾番周旋,對方態度強硬,他已打定輸數,一方面申請法援(11月才知申請結果),希望透過法庭還他公道,給予合理搬遷通知期及搬遷費;一方面準備收拾,將必需的東西搬往不受收地影響的小部分農舍,及要將其中6個冷凍櫃的4個拆卸重裝,而早前亦將一頭重約400斤的肥豬送予他人。

  傳統花農菜農逐漸消失

  由於農舍面積大減,首當其衝是稻米不可能再種,因為已沒有地方進行曬穀、碾米等工序;種花亦要減產,「舊年種十萬枝百合,今年人手不夠,已減至最多5萬,未來更會減至2、3萬,劍蘭一樣,亦會少過10萬枝。」但這樣並非長久之計,他希望找到一處有道路的偏遠地方讓他再續稻米緣,但情況不許樂觀,「好多地方都發展,呢度已經係一個例子,附近好多水貨倉,近年好多地被收回。」他預計5至10年內,傳統花農及菜農會逐漸消失,因他們「人又老、地又老、機又殘」。

  米種來自家鄉中山神灣

  雖然前路看來暗淡,但梁日信性格樂天,仍積極地做好今年的稻米種植。他說,米種來自他的家鄉中山神灣農辦所,與前年的新會種都屬油粘米種,煮出來香甜及煙韌,適合老人家吃。它們亦是元朗絲苗米的遠房親戚,因抗戰時有新界農民將米種帶往廣州中山落戶。不過,今年的產量不及過去兩年,因7月份有一次季候風,將不少稻米花打甩,同時禾穀仔好多,食掉六成禾穀,他一天打鑼多次嚇雀也趕不走多少,料產量大約只有400至500公斤,大部分將送予跟他面對相同迫遷命運的古洞石仔嶺長者村長者,部分給予其他社團。

  希望下一代可認識農業

  早前(8月22日及23日)大批市民拖男帶女,前往梁日信的農場參與稻米最後收割活動。同類的收割已搞了3年,梁日信希望活動讓市民明白桌上白米來源不簡單,是農夫辛勤的成果,所謂「粒粒白米粒粒辛」。他又希望未來的農業園,預留地方做教育工作,希望下一代認識農業,「新加坡的小孩只知米從超級市場來,豬由豬肉枱而來,雞係無頭無腳的,我不希望香港小孩變成這樣。」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