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8

毒瘤 銀行不良貸雙升拉響警報

2015-08-31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內地不良貸款雙升引發外界關注。近期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內地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已經連續反彈14個季度。今年前兩季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為1.8萬億元,同比增長35.7%;截至8月20日,已發布半年報數據的多家商業銀行,均出現不良率與不良貸款餘額「雙升」的局面。如何緩解此種不利局勢,防控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正進入高層的決策視野。受訪專家認為,中國經濟的持續放緩是不良貸款快速上升的主因,經濟不景導致企業經濟效益不好,最終導致銀行資產質量持續惡化。此外,也有銀行自身經營管理機制方面的問題,這種局勢如果得不到緩解,銀行或會因此承壓,風險也將進一步暴露,對整個宏觀經濟也會產生深遠影響。香港商報記者朱輝豪

  多因素致不良快速上升

  近期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已經連續反彈14個季度。截至6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為1.8萬億元,同比增長35.7%,比年初增加3222億元,已達去年全年增量的1.25倍;不良貸款率1.82%,較年初上升0.22個百分點。

  在8月19日的業績報告會上,中信銀行常務副行長孫德順回應稱,隨著經濟放緩和結構調整,一些企業和行業出現風險,不確定性因素也在增加。在評估銀行貸款質量時,把貸款按風險基礎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其中后三類合稱為不良貸款。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產生的原因复雜,既有歷史因素,也有社會經濟環境的因素,當然也有銀行自身經營管理機制方面的原因。

  中山大學港珠澳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造成不良貸款餘額快速上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整個中國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企業經營環境不好,效益不理想,與貿易有關的貸款和內需方面的貸款就存在問題,這是主要原因;二是投資項目效率不好,基建靠政府的支持,但由於地方政府債務規模放大,政府不能為項目做擔保,最后由於投資效益不好,還款方面存在問題;三是銀行方面謹慎原則可能已放松,即在穩增長的要求下,全國各地政府游說銀行放寬信貸,希望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而中小企業經營收益不好,經濟效益滑落,最終導致問題出現。

  為四萬億刺激后遺症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金融學博士熊衍飛向本報表示,不良貸款快速上升與2008年實施的四萬億刺激計劃產生的滯后效應存有一定的關聯。他指出,2007年次按危機后,四萬億計劃催生了大量長期信貸資金流向基建項目,這些基建項目有些是政績工程,由政府主導的粗放型經營模式導致不良率快速上升。另外,自去年以來,宏觀經濟下行引致的行業性、區域性違約風險頻發也是很大方面的原因。

  制造業與房地產成重災區

  熊衍飛分析指出,新增的不良貸款主要出現在基建、鋼貿、有色金屬、造紙、地產、酒店、商業物業租賃、商場等行業中。細究可得:一是與四萬億計劃有關的基建行業;二是與宏觀經濟下行有關的鋼貿、有色金屬、造紙、地產和酒店等行業;三是電商對商業物業租賃、商場和其他與衣食住行有關的行業的冲擊,導致這些行業的現金流被破壞,進而出現違約。這方面涉及到商業物業租賃、商場和紡織鞋帽等行業。

  目前,中國經濟面臨著巨大的下行壓力已成為外界的共識,雖然中國官方公布的上半年GDP增長率高於預期,但嚴峻的經濟形勢引人擔憂,中國高層也在多個不同場合的會議上表示面臨著經濟持續下行壓力。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政府注重在經濟穩增長與調結構之間取得平衡,在整個宏觀經濟不景氣的情况下,企業的經營狀况也不容樂觀,利潤的快速下滑致使許多企業面臨生死的邊緣,一些區域的企業倒閉潮也常見於報端。

  林江分析認為,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非常嚴峻,進一步制約了中國經濟的發展。目前,工業和制造業方面面臨著不小的困境,而中國政府鼓勵銀行向實體經濟企業發放貸款,這是問題的根源。「商業銀行向實體經濟輸血,但由於國內外經濟疲軟,需求不容樂觀,導致制造業狀况糟糕,於是制造業便成了不良貸款最集中的領域。

  縱觀全局,其他行業也好不了多少,房地產信貸比較集中的行業也陷入一定的困境。由於房地產面臨著去庫存壓力,除了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房地產依然火爆外,其他二、三、四線城市房地產企業面臨著很大的問題,資金鏈的斷裂的情况比比皆是,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林江說。

  銀行撥備增多蠶食利潤

  不良率的快速上升意味著銀行資產質量在進一步惡化,而目前最令銀行叫苦不迭的恐怕是自身的利潤增長也面臨著極大的壓力。據內地媒體報道,銀行業金融機構在二季度末累計實現净利潤1.1萬億元,增速同比下降13.03個百分點。除此之外,中國銀行業協會在《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2015)》中表示,從業績來看,受經濟增長艱難尋底、利率市場化進程再次提速和金融脫媒持續深入等因素的影響,銀行業經營業績壓力進一步被放大。

  分析人士認為,净利潤放緩是整個銀行業共同面臨的問題,目前貸款不良率正處於明顯快速上升的階段,銀行或會因此承壓。不良率持續擴大會影響到銀行的財務表現和經營能力,甚至對銀行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影響。不良率越高,需要銀行越多的財務資源去撥備消化不良,利潤會減少,資本的補充能力也會下降。

  「在央行連續減息的情况下,存貸款之間息差越來越窄,銀行利潤在收縮,經營狀况越來越嚴峻。因此在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情况,企圖提高利息增加收入已變得不可能。另一個問題是銀行自身的轉型升級也并不理想,即銀行想通過提供非利息業務、提供中介服務來增強自身實力已被事實證明是比較困難的。」林江說,銀行在經濟環境不好的情况下,本要更加積極引領轉型升級,但目前看來具有轉型升級的意欲不強,即使中、農、工、建等五大行在這些二、三線城市的分支行運作受到限制,也只能依靠傳統的手段來維持。但隨著經濟環境變壞,傳統業務也在萎縮,銀行很難去拓展收入來源,加上不良貸款的上升,銀行的營業收入將更加困難。

  熊衍飛亦指,不良貸款率快速上漲將蠶食商業銀行利潤、延緩金融創新和催生裁員。另外,中小銀行和地方銀行將面臨不良貸款清收難、存貸利差收窄、中間業務創新延緩、員工離職、被併購等困境,生存面臨巨大壓力。

  銀行業須未雨綢繆

  毋庸置疑,銀行不良貸款是中國金融業最大的風險所在。雖然目前的不良貸款率還未意味著中國銀行業的風險水平達到了警戒水平,但這種快速上升的態勢足以給銀行業和當局敲響警鐘。

  據悉,銀監會已經注意到隨著企業經營困難加大,不良貸款「雙升」可能會持續這種局面。近期,銀監會高層在2015年上半年監管工作會議上表示,要把遏制不良貸款的快速上升,作為目前風險防範化解工作的首要任務來抓。銀行不良貸款明顯快速上漲的態勢已引起了高層的重視,那麼這種風險是否可控、會否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呢?

  對此,熊衍飛分析認為,目前債務違約風險整體可控,不會出現系統性風險。他給出的理由如下:一是商業銀行在內地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未變;二是1.8萬億不良貸款侵蝕的是商業銀行的利潤,統計資料顯示,2014年內地商業銀行净利潤1.55萬億,平均利潤增長率9.5%,該數字與美國前10家商業銀行平均利潤率9.1%對比來看,情况并非那麼糟糕;三是從監管指標來看,內地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和撥備率等指標均高於監管要求。專家指出,雖然目前看不出系統性風險,但銀行自身需未雨綢繆,扭轉這種不利局面,繼續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應有的支持。

  林江表示,目前看不出存在系統性風險,銀行系統還沒惡化到這個階段。但如果銀行始終沒有實質性的創意的話,情况會越來越不容樂觀。他認為,從目前情况來說,風險還是可控的,雖然中國經濟下半年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但整體格局還是正常的。「如果下半年不良率繼續擴散,出現大面積的違約,不排除銀行性系統性風險的上升,所以在這種情况下銀監會比較緊張,提醒關注風險,尤其是當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加上房地產的狀况也并不理想,產能過剩問題沒有完全解決,下半年還是比較嚴峻的。如果下半年能穩住不良率的上升,風險是可控的。」林江說。

  不良攀升或拖累宏觀經濟

  不良貸款「雙升」的局勢如果得不到緩解,傷及的對象可能不僅僅是銀行自身,整個宏觀經濟的發展極有可能會受此牽連。雖然中國政府正嘗試告別過去過度依賴信貸投放發展經濟的路徑,但是銀行對經濟的支持作用會一直存在。因此,如果任由不良貸款快速上升,銀行的放貸能力必然因此受阻,畢竟出於各方面的原因,銀行再也不能不顧后果地以加大放貸規模來降低不良貸款率。分析人士認為,利潤補充資本的能力下降會影響貸款業務的發展,進而影響到對實體經濟的支持,這會導致一系列的風險產生。

  熊衍飛指出,受宏觀經濟下行影響,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整體上會繼續上升。而如果信貸投放放緩的話,將直接影響大中型項目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和企業流動資金需求,進而拉低經濟增長率。因此,為保證宏觀經濟增長率維持在7%左右,積極財政政策、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和「一帶一路」將被穩步推進。

  林江表示,如果銀行不主動提供增值服務,企業就不會願意為其提供收費業務的擴展。他指出,在中國,商業銀行始終是為企業提供間接融資,在這種主要方式沒有發生改變的情况下,如果銀行不積極,當地企業的轉型升級也將面臨一定的困難,兩者之間互聯影響,互相拖累,會令到銀行經營環境持續惡化,企業的經營狀况也會越來越差,進入一種非常糟糕的狀况,對經濟發展形成巨大的殺傷力。因此,在經濟新常態下,銀行需積極應對風險,轉變自身角色,以支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加強風控成當務之急

  分析人士認為,不良貸款可以說是銀行體內的「毒瘤」,侵蝕銀行的利潤和資本金,嚴重的還會導致銀行破產。雖然目前風險可控,但如果照此速度發展下去不加以控制的話,發生系統風險不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控制與化解已生成的風險變得十分迫切。

  「不良貸款涉及到銀行本身的風控問題,銀監會提醒銀行不能掉以輕心,并在加強外部控制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覺得加強風控方面是很重要的,尤其在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的情况下更應注重風險控制問題。」林江說,銀行應主動去拓展新業務,畢竟以前沒有競爭的好日子已一去不復返。隨著互聯網金融和民營銀行的出現,競爭壓力的提升會倒逼傳統銀行加強創新,并利用互聯網技術去積極拓展新業務,發展新的利潤增長點來確保收入安全。

  林江指出,對商業銀行來說也應如此,因為商業銀行在中國仍然起到很大的作用,位置很重要,所以如何抓住一些戰略合作夥伴,提供優質服務,向多元化發展變得很重要。他表示,商業銀行過去主要是承擔發放貸款功能,未來有無可能對整個行業,包括互聯網、醫療保健、文化教育等提供融資,而不止是信貸投放,或成為關鍵的一點。另外,應具備在投資、諮詢服務、過橋貸款、上市業務融資,風投等方面提供多元化業務,為整個產業的上中下游布局、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對拓展銀行業務將來非常重要,反過來能穩定銀行在中國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所扮演的主動角色。

  對於如何化解銀行不良貸款快速上升存在的問題,熊衍飛認為短期措施包括:一是不良資產清收與轉讓;二是加快推進地方債務置換;三是信貸資產證券化;四是由銀監會牽頭成立專項組,化解行業性、區域性違約風險。而長期措施是可以引導、培育和壯大直接融資市場,包括證券市場、PE/VC和P2P等,并加快建立企業誠信體系。另外,重塑商業銀行信貸審批文化,在授信品種植入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同時再建風險預警模型。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