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仇情借筆作鏌鋣 關山月為國難寫真

2015-09-06
来源:香港商報

關山月《中山難民》

  【香港商報網訊】「仇情借筆作鏌鋣--關山月抗戰主題作品展」是深圳關山月美術館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策劃的重要學術展覽。展出關山月先生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創作的作品40餘件。抗戰期間,以關山月為代表的嶺南畫派畫家,秉承「藝術救國」之理想,直面慘淡人生,用手中的筆直接呈現戰爭,為慘痛的國難留下一幅幅生動的寫真。也開啟了中國美術審美趣味和價值體系的轉換,確立了中國美術的現實主義方向。香港商報記者 林濤 通訊員 陳紅娟

  「仇情借筆作鏌鋣」取自晚年的關山月先生為自己1940年創作的《中山難民》的補題題款:烽煙七七遍中華,國土垂危及萬家。戎馬沙場難上陣,仇情借筆作鏌鋣。1987年5月,補題於江南南岸。漠陽關山月。40多年過去,戰爭塵囂早已落定,破落山河復蔥蘢,但其中激盪的歲月餘溫仍然灼人心扉。

  關山月美術館藝術推廣部陳俊宇先生介紹,作為以關山月先生美術研究為特色的美術館,這個展覽是「關山月與20世紀中國美術研究」的延續,也已納入2015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項目。分為「戰火紛飛」、「民間疾苦」、「大后方」三個板塊。

  觀看關山月先生的這批早年作品,仿佛回到70多年前。1938年10月,廣州淪陷,關山月與老師高劍父和同仁步行40餘天逃難到澳門,沿途親眼目睹日軍的殘暴和國人流離失所的慘狀。在澳門的兩年中,關山月經常到漁船上、市井中寫生,據關山月所言,他在這兩年中畫了數十幅有關抗日題材的中國畫,1940年1月,關山月在澳門舉辦了他的第一次個人畫展,以「抗戰」為主題,這是他藝術生涯的序幕,「為社會而藝術」的基調已經顯現。《從城市撤退》、《中山難民》、《漁民之劫》、《三灶島外所見》等直接描繪戰爭場面的作品,描繪了日本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件件皆是親歷其境的義憤之作,有著宏大的敘事性結構和富於視覺沖擊力的線條筆觸。

  《中山難民》真實地再現了廣州遭日軍轟炸后的斷壁頹垣,拖家帶口流亡異鄉的難民,他在款識中寫到:「民國廿二九年二月十日,中山縣陷敵。民眾逃難來澳,狼狽情形,慘不忍睹。」

  《三灶島外所見》,關山月生動地描繪了敵機突襲瞬間:翻滾的煙火中騰飛的木船碎片、東倒西歪的桅檣和落水呼號的船民。在用筆和設色上,關氏注重物體的明暗體積結構,整體上傾向於水彩畫和沒骨畫法與線描結合的一種綜合試練。《鐵蹄下的孤寡》是關山月戰爭年代人物畫的代表作。湘桂淪陷后,在漫天風雪中逃難的一對母女。遠處雪地中露出的幾株被戰火焚燒過的樹木和斷壁殘垣,隱射出這里曾是發生過激烈戰斗,明顯的紀實性質。

  《侵略者的下場》描繪了激戰之后殘骸散落的戰場一角。他巧妙選取懸掛在鐵絲網上的日軍頭盔和殘破的國旗來暗示日軍戰敗,鐵絲網之外是滄桑乾枯的老樹,兩隻禿鷲高踞於樹上,遠處白雪皚皚,淹沒著戰車的殘骸,天際間禿鷲盤旋,一派荒涼,烘托著夕陽的餘輝。

  這類作品,在當時的美術界極為罕見,在抗戰美術史上有特殊的歷史地位。一方面是因為關山月受到了高劍父新國畫理念的影響,另一方面得益於他在技法上的突破。

  通過畫作可以清晰看到,這些運用傳統的中國畫材料繪制的作品,已經打破了傳統中國畫的清規戒律,但是與同時代的很多人物畫家一樣,關老的人物畫造型能力,還沒有達到寫實主義繪畫所要求的精確程度,他多通過一個特定的場景與人物的組合,揭示地空氛圍,表達情感。

  寫西域大漠 開一代風氣

  澳門畫展后不久,關山月輾轉經粵北、桂林入川,接著沿河西走廊到達敦煌,沿途寫生,創作了一批描繪西南風土人情的作品,是大后方人民積極生產支援抗戰的精神象徵,展示出關老山河立傳,堅實民族凝聚力之良苦用心。

  在抗戰時期,由於地緣政治空間的變化和中國政治中心的轉移,西北、西南在北宋以后重新獲得了進入中國畫家視野的機會。后期對拓展20世紀中國畫藝術的表現空間和語言表現形態做出巨大貢獻的中國畫家,徐悲鴻、吳冠中、張大千等,絕大多數都在這一時期的西北、西南留下清晰的足跡。關山月可以稱得上是其中最為杰出并有大量作品存世的藝術家。

  《鞭馬圖》、《塞外駝鈴》、《駝運晚憩》、《塔爾寺廟會》、《北國牧歌》等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郭沫若曾為《塞外駝鈴》題跋詩六首,附言贊曰:「關君山月屢游西北,於邊疆生活多的研究,純以寫生之法出之,力破陋習,國畫之曙光,吾於此喜見之。」在郭沫若眼里,關山月寫西域大漠是開一代之風氣。

  這些作品的意義更在於,關山月擺脫了元明以來歸於平遠的江南水鄉或園林小景的傳統筆墨趣味,在寫生的基礎上重建了與大自然的聯繫,已經看不到文人畫傳統中的镕情逸致和輕清內斂,蒼涼、壯闊的山川和奇崛、強悍的線條成為他的興奮點,他渴望案頭尺幅能夠承載廣袤的西北大漠和急湍的大江巨流,賦予水墨材質的中國畫以更為強烈的視覺張力。

  困頓而樂觀 描摹百態流民圖

  抗戰造成了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大的人群遷徙,普羅大眾在戰火下艱難又樂觀地生活,關老的筆下描繪了教授、石匠、難民、流民等生動的人物形象。

  《今日之教授生活》是關山月繪畫中少見的以知識分子在戰時的困頓生活為題材的作品,畫中人物原型武漢大學教授李國平,畫中主人公,頭發蓬松,情緒低沉,戴著眼鏡,叼著煙斗,一手拿書,一手執叉,坐在爐灶邊上,破舊的牆面,掛著簡陋的竹籃、水壺等物,地上柴薪散落,厚厚的書本暗示了主人對於知識的追求,而陪伴主人的貓更添畫面生趣,這種沒有賓客,沒有宴席,沒有喜慶氣氛的新婚之夜,更襯托出戰時知識分子的艱難處境。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現場感,是戰爭災難流亡於大后方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縮影。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