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北京時間9月16日中午,亞奧理事會主席宣布:中國杭州獲得2022年亞運會主辦權。杭州成為了繼北京、廣州之後,第三座舉辦亞運會的中國城市。與以往不同的是,杭州不僅是當選城市,也是唯一的參選城市。這看似反常的現象背後,其實伏筆早埋。
亞運會比奧運會貴,外國人從棄辦到棄申
亞運會堪稱是亞洲范圍內級別最高的體育盛會,然而因賽事水平和關注度不高的原因,一度成為雞肋。曾經,大家申辦的熱情很高,等到手了才發現要掏不少錢,再甩手不幹。第一個中途退場的是韓國,理由是“國家安全”,巴基斯坦和越南也曾在到手後表示“辦不了”,主要理由是政局動蕩和資金有限。有越南媒體直接指出“1.5億美元預算甚至不夠建一座大型場館。”與其棄權後受人詬病,此次亞運會各國直接不申請了。
不是棄權國喊窮,亞運會現在比奧運會貴。自從2006年多哈亞運會後,亞運會邁步進入“高大上”階層,費用“火箭速”增長。多哈亞運會共耗資28億美元,是史上最昂貴的一屆;但2010年廣州亞運會又在會費上邁步新高峰,根據廣州亞運會組委會的說法,預算是20億元人民幣,最終總投資超過1200億元,接近200億美元。
我們再來看看辦一屆奧運會要花多少錢。2004年雅典奧運會,希臘政府投入了70億美元。廣州亞運會甚至可以舉辦三屆雅典奧運會。2012年倫敦奧運會官方給出的數據是,舉辦這屆奧運會,倫敦總投入93億英鎊,約合180億美元。
如此昂貴的會費,除了中、日、韓和西亞等少數國家的大城市,亞洲能辦得起亞運會的城市寥寥無幾,如此一來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此次亞運會只有杭州一個城市申辦。承辦花費雖然巨大,但也絕非僅杭州一個城市能夠承擔,其他實力雄厚的國家和地區不申辦不僅是考慮錢夠不夠,更是考慮花的值不值。
遭嫌棄不止亞運會 近年各大運動會國外均遇冷
上圖為申辦成功後再甩手說“辦不了”的案例,而放棄申辦的就更多了。大大小小的洲際體育賽事不談,甚至連奧運會也曾遭到如此待遇。
這與承辦費用水漲船高脫不開關系。花的錢越來越多,首先花不花得起,其次願不願意花。波士頓放棄申辦2024年奧運會的原因是——納稅人不買單。“我不能讓納稅人蒙受風險”波士頓市長表示,他相信舉辦奧運會將為這裏帶來長遠的收益,但他又接著說,“什么利益都不值得讓我們交出本市未來的財政收支,因此我們的民眾理所當然地不願意支持”。
近幾年,在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時,很多國家的群眾都發出了強烈的反對聲音。東京申辦2020年奧運會成功,但有三成民眾並不支持;奎尼皮亞克大學曾做過一份調查,有67%的紐約人說他們支持紐約申辦,有25%的人反對。但被問到如果有更多的納稅人的錢被用在奧運會上時,只有37%的人表示支持。負責這一民意調查的人發表聲明說:“所以,人們的態度是‘讓奧運會在這裏辦吧,但不要讓我們花錢’。”
這些反對聲音存在,也說明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大型體育賽事帶來的另一面影響,以奧運會為例,近些年出現了“奧運低穀效應”。
“奧運低穀效應”指的是奧運會主辦國及城市在奧運會後出現的經濟衰退現象。產生原因大體上分為三種:奧運會前期的盲目投資、奧運場館的賽後利用率低下、房地產炒作導致奧運泡沫經濟。
2004年雅典奧運會就曾遭遇這種狀況。雅典奧運會的總體費用超過100億歐元,大大超出了先前46億歐元的預算。希臘副財長佩屈斯杜卡斯明確表示,“短期內”舉辦奧運會的成本不可能收回,希臘人為了奧運會可能要背負近10年的債務。
不能打腫臉充胖子 若能發展也要勇接盤
雖然近幾年大型體育賽事逐漸被各國所冷淡處理,但不能完全否認其作用。“奧運低穀效應”也不是必然發生。例如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在奧運會之前,由於人們擔心奧運會可能形成的巨大虧損,洛杉磯的地產價格有所下降,而同期同處南加州的橙縣、聖地亞哥等地產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揚。但事實上不但沒有出現虧損,還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並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讓洛杉磯市在整個加州地產市場下滑的時候,逆勢上揚。
避免“低穀效應”,實則需要更科學,更符合現代發展規律的承辦方式。具體的操作方法早已有專家進行過細致的研究,例如場館功能綜合化、注重功能性、可重複利用等。但想到與做到之間的距離並不短。要避免負影響,首先要做到的是不盲目,不盲目投資,盲目攀比。適當的投資對城市來的益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以此次杭州為例,舉辦亞運會對杭州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都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對於杭州來說,意味著未來幾年杭州的城市建設將有質的飛躍。等到亞運會舉辦時,杭州的旅遊業、服務業乃至在全球的知名度,也將有明顯提升。
近年各國對大型體育賽事熱度下降自有原因,但並不意味著舉辦已失去意義。申請之前反觀自己,若財力財政允許,承辦有利,何樂而不為;若財政吃緊,或有其他幹擾因素,也別打腫臉充胖子。辦與不辦,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適合不適合,方法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