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中國增長成西方經濟“生命維持系統”

2015-09-17
来源:參考消息網

  英國《衛報》網站9月14日刊登《使用生命維持系統的並不是中國經濟》一文,作者為馬丁·雅克。

  文章稱,在中國問題上,西方看空的人遠多於看多的人。新的問題常常會被視作預示著即將發生危機:硬著陸、隨之而來的社會不穩定,或許最終會導致政權的傾覆。癡心妄想。

  毋庸置疑,看空的人有過糟糕的經曆。在持續35年的非凡經濟增長之後,中國依然保持了7%的年增長率。沒錯,這比以前低多了,但是依然可傲視西方任何國家。

  文章稱,西方經濟評論浩如煙海,但是這些評論最大的缺陷在於,都未能考慮到下個季度,甚至下個月的結果。反之,中國了解自己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需要走向哪裏去。而他們絲毫不沾沾自喜:中國領導人坦然承認它面臨很多新的經濟挑戰。

  因此,研究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全球作用是很有啟發性的。2007年至2008年,當西方經濟步履維艱時,中國經濟進行了馳援。盡管北京政府采取行動主要是出於自身利益——避免被拖進危機——但他們依然挽救了西方經濟,避免它走向更加悲慘的命運。

  文章稱,在當時占中國出口市場半壁江山的西方市場幾近崩潰的情況下,中國啟動了5860億美元的大型刺激項目,促進內需,以抵消出口需求的損失。這個方法起作用了。中國依然保持了10%左右的經濟增長率,是全球經濟的主要推動力。

  另外,在最黑暗的日子過去後,中國允許人民幣穩步升值,對美元彙率與2005年相比上漲了25%,對大多數其他貨幣上漲得更多。中國出口競爭力因而變小了。同時,其經常項目盈餘也急劇下跌,從2007年的占GDP10.1%跌至去年的2.1%。試想一下,如果中國采取了相反的做法,讓人民幣貶值25%,會給其他經濟體帶來什么後果。

  從2008年以來,美國GDP增長僅為10%多一點,而同一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約為66%,這一事實顯示中國經濟健康狀況對全球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文章稱,不過,中國也坦然承認刺激項目也帶來了大量極為嚴重的問題:基礎設施行業長期過度投資導致債務過量、房地產市場倒掛以及地方政府財政問題增加。

  他們也深刻意識到,刺激項目也拖延了最緊迫的經濟挑戰:中國經濟結構改革。因此,中國發現自己需要在兩個截然不同的戰線戰鬥:刺激項目帶來的嚴重短期問題和迫切需要解決的長期結構改革。

  中國經濟再平衡取得了令人震驚的快速發展。2014年,服務行業占中國GDP比例為48.2%,位居占比42.6%的制造業和建築行業之前,兩者之間的差距還在穩步擴大。盡管經濟增長率下滑至7%左右,但就業率依然有上漲趨勢:原因在於服務行業吸收的勞動力相較於制造行業更多,因為服務行業是勞動力密集型行業,而且適齡勞動力人口每年下降300萬。

  文章稱,現在還有更多證據證明中國經濟創造力增加。以阿裏巴巴公司為首的網絡購物已經占零售額的10%以上,且每年增長40%。中國快遞和網絡金融服務是世界級的,在先進機械設備、電子機械和智能手機方面,中國企業迅速趕上了全球領導者:例如,小米手機在中國的銷售量超過了蘋果。我們也不應忽視中國的能源革命:風能、水力和太陽能現在占總發電量的近三分之一,這是引人注目的成就。

  西方過於關注標題性的GDP數字,而忽視了這些深層結構性改革。歸根結底,從長遠未來來看,關鍵的是中國經濟從勞動力密集、投資引領、出口導向的經濟轉向高附加值產品和國內消費經濟的能力。

  不過,這不應該轉移人們對短期風險的注意力。中國的慢性債務問題——部分在公司(特別是在與基礎設施相關的行業,例如產能過剩30-40%的鋼鐵行業),部分在房地產(建築爆炸的後果,很多建築依然空置);部分在金融方面(債務人越來越難以償付債務,特別是在影子銀行領域)——都可導致嚴重去杠杆化及隨之而來的經濟收縮。

  文章認為,中國領導層面臨的最大問題在於,它同時面臨著幾個嚴重挑戰。如果取消結構重組,提供短期經濟刺激,提高增長率,就只會給未來累積更多嚴重問題。如果中國處理債務問題不當,一定會發生它過去幾十年來一直有技巧避免的硬著陸。簡而言之,中國新領導層負擔非常沉重。除此之外,還有中國雄心勃勃的基礎設施項目“一帶一路”,美國遏制中國的明顯企圖以及中國更加強硬的外交政策,特別是在東海。

  文章稱,西方股市因中國股市波動發生暴跌帶來的信息有三個方面。首先,西方關注中國經濟狀況。第二,這深刻顯示了中國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性,在很多方面甚至超過美國。就在五年之前,這種事是不可想象的。第三,它提醒所有人,西方經濟的潛在脆弱性,事實上,它從來未從經濟危機中恢複,預示著拉裏·薩默斯所說的長期性經濟停滯出現。

  西方世界依然需要生命維持系統,也就是零利率以及中國的增長。如果後者出現問題會怎樣?這就是為什么西方股市會突然開始恐慌。對北京來說,這是擔憂,而不是恐慌。相比之下,他們面對的挑戰似乎是可控的。(編譯/魏曉慧)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