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1

廖群:充分準備不宜過急

2015-09-25
来源:香港商報

  朱蓮芬:資訊傳播至關重要
 
  滬港通啟動快將一年,出席《把脈香港》系列座談會的嘉賓,都高度肯定滬港通對中港經濟的貢獻,使中港投資者通過當地券商,可買賣規定範圍內兩地交易所的股票,眾多嘉賓們都認為,要完善滬港通,當局可應考慮放寬參與港股通個人投資者資金帳戶餘額不低於人民幣50萬元的限制,至於深港通的開通,眾嘉賓認為要尋找合適時機才好開通。
 
  朱蓮芬:資訊傳播至關重要
 
  香港工商專業協進會主席朱蓮芬昨日於「把脈香港」系列座談會表示,自己是香港商報的老朋友,看了香港商報四十幾年矣,看着香港商報辦得愈來愈好,她特別喜歡香港商報最新口號「財經大報,商界平台」,而「把脈香港」系列座談會非常配合現時的市况。
 
  朱蓮芬坦言,自己從事地產及證券投資幾十年,對香港商報好有感情,香港商報亦與時并進。她說現時全球經濟環境不明朗,需要多些專家多些學者透過媒體發表意見,有助於完善「滬港通」機制,相信香港商報會愈辦愈好。
 
  港深兩地唇齒相依
 
  她說,過去一年經濟大市環境問題,令「滬港通」推出后,未能達到如最初構思那麼理想的效果,但「深港通」仍然是勢在必行。香港和深圳彼此唇齒相依,「深港通」未來開通,香港商報的任務便更加重要,因為香港商報的大本營在深圳,深圳有什麼消息,香港商報必定知得最清楚。香港商界很多小本經營的中小企,而深圳亦重視創業板的發展,朱蓮芬建議香港商報可以多報道創業板的消息,通過香港商報平台,加強報道兩地小本經營商戶的消息,讓兩地商界更緊密地合作,發揮更大的正能量。朱蓮芬認為,今次「把脈香港」系列座談會徵集一眾專家的意見,希望透過香港商報發表,向政府領導們反映意見,希望「把脈香港」系列座談會做得更好。
 
  朱蓮芬形容,千言萬語說不盡,最重要的主題就是希望香港商報作為財經大報,與商界和財經界一起,發揮智慧能量平台,讓中小企更受惠。香港商報記者韓濠昕
 
  謝國梁:明年初好時機
 
  中銀香港經濟及政策研究主管謝國梁昨日指,「深港通」開通能為內地投資者開門投資香港股市,有利為內地資金提供高穩定和穩健的投資出路和渠道。他認為從市場條件來看,現在是開放「深港通」的好機會。他補充,「從歷史來看,目前香港股市處於歷史低位,若在這時候開放內地資金進入香港,長期投資角度來看,現時是個好時機,等到港股回到昔日高位28000點,機制就失去效用。」
 
  若拖延太遲會引憂慮
 
  謝國梁認為,「深港通」開通的確存在其他憂慮,但具體開通的時間若拖延太遲則成為一個問題。他認為,現時至明年中出台都不會出現問題,不過若明年底前「深港通」再不上台,就會引起投資者的憂慮。
 
  謝直言,現時對內地股市市場最大的冲擊,并不是在於市場本身,而是投資者對內地市場制度的信心有保留。他認為,若果政府能調整內地股市市場,至少能增強投資者的信心。
 
  謝國梁又指出,內地股市以交易額計算,都是以散戶為主導,故令市場波動的情况較大。他直言,「散戶投資者以追升殺跌的心態投資股市,令股市波動很大」,與香港股市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導的情况有所不同。他預料,「深港通」開通后,香港北上投資股票的投資者會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所以,他認為,「深港通」和「滬港通」的開通,亦有改善內地投資者的架構問題。香港商報記者譚之穎
 
  梁思韻:年輕人應了解深港通
 
  香港工商專業協進會永遠名譽會董梁思韻,她對「深港通」有三點意見如下:
 
  梁思韻認為,內地與香港經濟密不可分,香港年輕人要多了解國情認識國家,以史為鑑,結束無謂爭拗,以免阻礙經濟發展。
 
  從事教育事業的梁思韻亦表示,了解到近年香港推動通識教育,學生們對時事的了解加強了,但對財經時事認識就好有限,她更遇過一些大專生以為「滬港通」是起橋築路的基建項目。
 
  梁思韻又指,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但在金融科技產業投入不足,香港應為國家發展培育人才,特別應栽培跨界別的人才,不應只教育出單一人才。希望港府盡快成立創新科技局,這樣才能帶動起金融創新的人才。香港商報記者韓濠昕
 
  李正雪:兩地市場優勢互補
 
  深圳與香港一水之隔,地理位置決定其戰略定位异於上海。正州投資董事長李正雪昨日表示,「深港通」開通的意義或應比「滬港通」更大,「深港通」開通后,為香港帶來的將不僅僅是證券投資者,還會吸引內地企業來港上市。他指出,香港現在170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中,57%左右為中資企業,這證明香港作為重要的金融中心,對內地企業有足夠的吸引力。若「深港通」開通將進一步促港股交投量提升,從而進一步吸引中企目光。
 
  投資者認識彼此市場不足
 
  反思「滬港通」,李正雪進一步指出,兩地投資環境差异是十分明顯的,投資者對彼此市場認識亦是不足,這也是「滬港通」不慍不火的主要原因。通過觀察,「滬港通」的額度使用大多是機構投資者,內地散戶或是選擇不入場,或是透過機構購買,這樣的情况下極大限制了兩地交投量的升溫。他并指出,兩地券商之間應該相互合作,為投資者提供公平投資機會,將服務做好,「深港通」可以很成功。
 
  至於「滬港通」50萬元門檻限制額,李正雪認為「深港通」不會將此限額放得過低,因內地散戶占80%以上,其中60%至80%是虧損的,這反映內地散戶投資素質不高,因此限額不會過分降低。
 
  香港商報記者王理琪
 
  郭家耀:海外資產配置增吸引力
 
  中國銀盛財富管理首席策略師郭家耀說,要增加香港在「互聯互通」的吸引力,港交所(388) 除了應致力吸引海外公司來港上市,更可考慮放寬「互聯互通」的投資標的,達到優化制度的效果。
 
  在俄羅斯鋁業(486)、友邦保險(1299)及保誠(2378)等大型海外企業來港挂牌后,鮮有海外新市來港上市。郭家耀表示,內地投資者喜愛投機,對他們來說,在A股進行買賣比較安全,無須為此轉往香港市場;要增加「滬港通」對他們的吸引力,港交所應考慮引入更多類似友邦的海外公司,從而提升香港市場對內地投資者的吸引力。
 
  冀引入債券作投資標的
 
  郭家耀提到,除證券以外,監管機構亦應考慮放寬投資標的,從而提升「滬港通」的吸引力:「目前債券息率一般達5至6厘,可否嘗試在現有『滬港通』機制下,引入債券作為新投資標的?這將對提升『滬港通』吸引力,起了積極作用」。
 
  香港商報記者鄺偉軒
 
  胡孟青:投資股票須了解公司管治
 
  香港財經資訊顧問公司董事兼著名財經節目主持人胡孟青在座談會上發揮青姐本色,滔滔不絕的直言對滬港通和深港通的觀點。
 
  胡孟青表示,「深港通」和「滬港通」的開通是摸着石頭過河,不過亦是成為人民幣國際化重要的一部分。她續指,隨着「滬港通」開通,企業資本帳和經常帳要公開,投資者可以對內地公司的運營情况有更深的了解,而內地投資者可以接觸離岸的股市和作出投資。
 
  當務之急修復信心
 
  胡孟青認為內地市場要重整企業管治的信心。她認為,現在內地金融市場制度較混亂,會影響投資者對投資內地股市的信心。她指,股值修復并不難,「當務之急就是要修復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
 
  香港商報記者譚之穎
 
  廖群:充分准备不宜过急
   

 

 
  「滬港通」為內地與香港互聯互通進程的先行者,開通一年來,雖平穩進行,惟交投量方面不盡人意,這亦在一定程度上為即將推出的「深港通」敲響警鐘。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兼研究部總經理廖群昨於座談會表示,「深港通」開通時間不宜操之過急,應深耕精作、深思熟慮,從「滬港通」中吸取一定的經驗;否則,「深港通」開通后,市場反應依然淡靜,那麼兩岸互聯互通的進程將面臨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
 
  「大家都希望深港通越快開通越好,但開通之前一定要做充分準備,研究滬港通為什麼沒有形成規模,只有在有把握達到比滬港通更好的效果時,它的開通才能發揮意義,才有可能達到如譚會長所說的華爾街與滬港深兩大金融中心的鼎足而立」。
 
  倡降低50萬元門檻
 
  「滬港通」的前車之鑒,可使「深港通」在推出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廖群進一步指出「滬港通」現在存在的缺陷,他表示,「滬港通」有三大限制:門檻、品種、額度。門檻限制方面,他認為,50萬元成為了一道分水線,把大部分中小投資者排除在外,這雖然是一種風險控制,但50萬元設限稍高,「深港通」可以考慮降低;品種方面,他則建議進一步放寬,因品種放多一點并不會造成什麼風險;至於額度方面,他則表示,在「滬港通」基礎上放大意義不大,因現有額度用完已是困難。
 
  他并指出,兩邊投資者對雙方市場了解不夠,尤其對內地投資者來講,跨境投資信心不足。他解釋說,「香港是一個國際市場,股市受多方影響,在內地盛行的漲停板機制亦未於香港施行,大部分人對股票一天可跌47%感到恐懼,在這種情況下,更應促進雙方溝通,加強了解,無論對滬港通,還是對深港通,這都是非常重要的」。
 
  香港商報記者王理琪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