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鴻海更被人熟知的名字是富士康,每到之處都帶來可觀的就業機會、外貿和稅收貢獻。這家在全球制造業供應鏈上舉足輕重的公司,2014年營收約合人民幣8189.58億元,其中净利潤約252億元,22%增幅達到5年新高。
代工帝國隱憂重重
不過,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同樣的,人無近憂、必有遠慮。作為代工帝國的鴻海的最大隱憂當然也是來自代工,一方面隨著人力、土地等成本快速上漲,毛利率原本就很低的代工事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即便鴻海近年加大機器人替代率,但不能與成本上漲對冲。另外一大隱憂就是對蘋果公司的依賴,尤其是2007年iphone面世以來,蘋果代工業務占鴻海營收比例從17%陡增到2014年的近半壁天下。雖然鴻海的營收從2007年以來增加一倍多,但净利潤僅有40%的提升,代工事業邊際效應已經顯現,單純的擴展已很難提供更多利潤。換句話說,一直被業界誇誇其談的候鳥模式(不斷從高成本地區向低成本地區轉移)開始失靈。
事實上,代工版圖所面臨的危機,向來有遠見的郭台銘早幾年就已察覺,他2012年就提出鴻海轉型。而郭台銘近年在商場動作頻頻,也顯示鴻海轉型在路上。
大船難轉彎必須轉
觀察鴻海的轉型路徑,與郭台銘早前提出的「八屏一網一雲」戰略相符。承接各品牌手機、電腦訂單,稀釋與蘋果過度精密的風險,同時將面板代工延伸至平面電視、液晶顯示器、特斯拉車用面板、教育與醫療應用的終端產品;而自入主夏普相繼取得10代廠先進面板技術,如今又要收購面板業務,可看作是鴻海從產業鏈下游向上游邁進的標誌,通過掐住上游關鍵零元件,來提升自身在產業鏈的地位。
另外,取得台灣運營4G頻段的牌照與收購第四大移動運營商亞太電信14.99%的股權,可以看作是一網戰略在手機網絡借衛星寬帶網絡的實施。至於一雲,就得提到鴻海在貴州投建的綠色隧道數據中心,鴻海未來不僅代工硬件,更提供第三方制造、物流、服務企業數據服務等「軟件」。而富士康藉由數據分析、物聯網與自動化實現智能生產,已經實現增加獲利成效。
除此之外,鴻海還在新業務的拓展上頻頻出手,聯手IBM進軍環保節能業、進軍醫療市場、設立「天馬行步」技術研發、聯手軟銀量產機器人Pepper、涉足電商推出富連網、涉足金融業在印度設立支付銀行……有些嘗試還未有成績,部分新業務以失敗告終,比如進軍大陸3C渠道市場計劃破產。需要指出的是,如此廣泛的各種嘗試或許正說明,鴻海還并未找到轉型的真正方向,而其本身太過龐大的體量,也是限制其轉型的桎梏之一。但毋庸置疑的是,新領域的共同特徵是利潤率遠遠高於硬件代工制造,顯示鴻海正改變此前靠大規模、低利潤取勝的方式,轉而謀求更高的利潤。
鴻海變身下的台灣危機
和產業西遷相比,鴻海的科技轉型,包含有更為深刻的平衡考量。多元化經營較單一代工業務,提高集團的抗風險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鴻海的整體競爭力。換句話說,靠喝蘋果剩湯的代工事業,只能助客戶變得強大,卻無法支撐鴻海走得更遠,而靠技術共享利潤以及打造品牌爭食蛋糕才能永續。
鴻海的轉型是否成功尚待時間證明,但與時俱進、順應市場變革不會錯,相較之下,台灣很多企業固守成規,正在沒落,而台灣經濟也在坐吃山空,四小龍光芒不再,更漸漸走向衰退的深淵。鍾智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