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既是老生常談,但對此計時炸彈,社會卻每每鴕鳥看待。政府統計處昨發布最新推算,香港人口將於20年內見頂,此后便會逐步減少,惟老年人口則顯著增加,2064年65歲或以上的比率,恐由去年的15%急升至36%,以至同期的撫養比率,亦會從每千名成人撫養371人飆至831人,而整體勞動人口參與率更恐跌至48.6%,即是全港不足一半15歲以上人士從事經濟生產,其對經濟及社會所構成的壓力實在可想而知。有見及此,統計處處長鄧偉江昨就呼吁,社會應及早思考如何應對問題。
人口老化堪稱世界通病,其病徵是大大加重公共財政負擔。一方面勞動人口減少意味財政收入減少,另方面老年人口增加則意味財政支出增加,包括醫療、安老等等。后者而言,不管站在人道上抑或政治上言,相關支出基本都是有增無減的,更遑論有何大幅削減空間;故此,各地政府都傾向針對前者,采取種種措施來開拓收入,以應付不斷膨脹的公共開支。
預期壽命延長、出生率下降、輸入人口不足,乃是人口減少并老化的三大主因。延長退休年齡,包括視乎預期壽命及健康狀況來作調整,當然有利紓緩勞動力減少情況,港府便已積極改革公務員退休安排;不過,有鑒可延長的空間不多,實難望產生太大效果。鼓勵市民生育,例如加強託兒服務、擴大財稅優惠等,亦應有助刺激出生率回升;可是,觀乎其他已積極推出相關措施的地方,好像新加坡等,其出生率與香港仍然無大差別,似乎別的社會環境及文化因素更加影響生育意欲。
故此,輸入外來人口,特別是優質專才,乃是解決香港人口老化問題不能排除的一大出路。事實上,要長遠開拓財政收入,除要增加新增勞動人口的量,亦要提高整體勞動人口的質,從而爭取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近年,受累種種因素,世界各地包括香港都出現了排斥新移民的心態,這無疑不利應對人口老化的挑戰。反觀,德國最近宣布願意接收大量難民,箇中或存各種考慮與盤算,但希望輸入人口無疑是一大誘因,分析便指這有利德國短中長期的經濟增長,無怪乎以嚴謹理性聞名的德國人會有此選擇,調查顯示多數民意都表示支持。當然,香港要輸入更多人口,還有許多心理以外的實際問題須要先行處理,包括興建更多房屋、完善交通配套等等,但適當地針對引入專才,則肯定是弊小利大的合理之舉,不應存在為反而反的空間,高舉保護主義同樣是於事無益。
至於進一步完善醫療及安老政策,也是人口老化下必然的社會訴求。其中,研究優化退休保障制度,如何確保措施幫到忙而非幫倒忙,更加是一個高難度挑戰。的確,人口老化乃是一個計時炸彈,當然愈早拆除愈好,惟過程中還要避免錯剪引線,否則只怕會釀成更嚴重的災難。
香港商報評論員李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