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人民幣國際化機遇
港打造財富管理中心
隨著滬港通等互聯互通措施啟動,內地股市及債券市場正加速與香港接軌;「十三五」規劃將進一步推動內地金融改革,為香港帶來無限機遇。業界認為,內地金融開放將令香港金融市場獲得更大發展,金融中心地位亦將更為穩固;香港應把握人民幣國際化機遇,打造內地「金融中轉站」,最終發展成為國際財富管理中心。
香港商報記者 林德芬 伍敏
人民幣自由兌換惠港
中信銀行首席經濟師兼研究總經理廖群指出,「在『一國兩制』安排下,內地市場歷來的開放首先是對香港開放,金融市場開放亦不例外。」他表示,隨著人民幣自由兌換及上海發展成為國家金融中心的目標不變,內地資本市場2020年或將由目前的有限度開放,發展至完全開放。
廖群強調,「香港作為國際開放基地理所當然受惠,而且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對內地企業而言,香港相當於一個『金融中轉站』及財富管理中心。人民幣國際化則使香港成為全球最大人民幣離岸中心。滬港通、深港通等更將帶動香港股票市場有更大發展。」
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始於2005年,之後內地推出了若干簡化外匯管理和促進資本帳戶可自由兌換的措施。廖群認為,內地資本帳項目已開放一大半,只有金融投資開放規模仍然有限。不過,按「十三五」規劃目標,即2020年將上海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步伐推算,預期人民幣最快在2018至2020年間有望實現自由兌換。
配合一帶一路做好金融中轉站
廖群指,從資本項來講,內地約60%直接投資首選投放於香港,然後再「走出去」,即將香港作為「金融中轉站」,這對於香港成為財富管理中心非常重要。他續指,內地投資「把股票市場搞大搞活了」,雖然現在只是內地和香港兩地互通,但將來會同時吸引國際投資者及內地投資者。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推進,跨境投資人民幣的雙向渠道亦不斷豐富拓寬,現時包括QDII、RQDII、QFII、RQFII等均令香港資產管理行業受益良多。
此外,人民幣資本市場的發展催生了人民幣債券及票據業務。香港作為全球最大人民幣離岸中心,2010年人民幣國際化初起步時,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僅630億元,短短5年內就增長至今年高峰期逾1萬億元。
恒生銀行執行董事馮孝忠認為,現在是人民幣發展「轉角點」,由以前作為高息穩定的投資貨幣發展成為自由浮動貨幣,這是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必經階段。配合未來「一帶一路」基建項目發展,勢將增加人民幣發債或人民幣貸款的需要,而香港將在人民幣融資中扮演重要角色。今年7月推行的兩地基金互認也是內地金融開放的「重頭戲」。廖群表示,此舉有助香港發展為基金中心,吸引外國基金來港註冊,提升本港金融中心地位,成為「基金製造中心」,進而有利周邊配套發展,令基金、律師人才需求增加。
港金融中心地位難被取代
「十三五」規劃最後一年,即2020年,上海將建成為與國家經濟發展相匹配的國際金融中心。不少人憂慮香港地位將被取代,但本港學者對此並不認同。中大經濟系副教授莊太量指出,未來10年、20年,香港都將走金融之路,即使上海有其定位,但內地資本帳全面開通等並非短期內能實現,而人才、法治等方面也仍需依靠香港。凡此種種,香港地位難以被取代。莊太量認為,首先,香港稅率低,加上教育國際化、法治環境等,這些都是香港發展的基石。其次,香港允許資金自由流動,要與港競爭並非內地想做就可做到。他續指,金融中心需要監管者、參與者等足夠成熟,上海要於2020年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內地股市至少要成熟到如香港一樣。之前A股經歷的幾次大小股災,顯見其仍不夠成熟;反觀香港市場顯然要成熟許多。他亦表示,香港要鞏固金融中心地位須做好三件事:開放人才、資金自由進出及維持法治。
廖群則指,內地在培育上海作為金融中心的同時並不忘照顧香港,而香港具有國際化及軟件方面的優勢,並不懼競爭;另一方面,內地做大經濟增長的餅,香港可分一杯羹,內地與本港在經濟上互相聯繫,亦將帶來兩地更多合作的機會。
金融後勤遷前海達雙贏
近年來,廣東大力發展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地區;香港鄰近前海,可加強與前海在金融領域的合作。有分析認為,本港金融業界可考慮將後勤人員安排到深圳前海工作,以降低營運成本。
前海自去年初啟動跨境人民幣貸款,帶動香港銀行業跨境人民幣業務增長。莊太量指,前海給予香港金融機構多些貸款配額及多一些落腳點,可令本港金融機構爭取到更多生意。
廖群也指,前海自貿區在銀行業務方面帶動雙向貸款,更推動人民幣貸款,與本港可謂競爭與機會並存。
粵港爭取更多合作空間
有分析指,本港金融業可考慮將後勤搬到前海,以降低營運成本。前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馬時亨早前曾指出,如果業界擔心香港營運成本高,可將後勤人員安排到深圳前海工作,形成雙贏。他並舉例指,德意志銀行的總部在德國法蘭克福,但很多部門都在英國倫敦,可見這並不是新事物。
事實上,粵港兩地聯繫緊密,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第18次會議更於上月在本港召開,兩地政府會上簽訂了5份合作協議,內容包括粵港將共同向中央爭取開放更多空間予香港金融機構,擴大兩地跨境人民幣融資及投資業務,推動內地個人投資者往境外投資。另外,雙方同意降低香港證券及保險公司進入內地市場的門檻,提高港方持股比例,逐步放寬業務範圍等。香港商報記者 林德芬
開啟深港通 強化市場機制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推進,內地和香港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進程也在加快。業界普遍認為,去年推出的滬港通加強了兩地市場的關聯性及協同效應,並呼籲對即將開通的深港通在風險管理、市場機制及投資者教育方面加強力度,以促進兩地股市平穩發展。
從去年11月推行滬港通至今,目前南下資金累計額度餘額為1595億元,佔整體額度(2500億元)的63%;北上資金累計額度餘額為1587億元,佔整體額度(3000億元)的52.93%。期間,兩地股市同步造好帶動全球投資氛圍,港股日成交額一度創下7年高位,達2000億元。
雖然之後內地股市發生股災小插曲,惟業界對即將開通的深港通仍寄予厚望。馮孝忠認為,現時市場投資情緒有所逆轉,但滬港通發展仍不錯,例如股票託管方面接近國際標準,國際基金投資者擁有自己名下帳戶,希望在該方面持續完善,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參與。
繼續擴大兩地開放渠道
談及改善空間,馮孝忠指,A股於非常時期採取較強的行政手段幹預,數百間公司同時停牌影響到市場流動性,未來需要更多市場化。香港證券業協會主席繆英源則指,作為兩地互融互通平臺,港交所應發揮更大功能,除股票交易外,建議基金及債券亦可通過港交所銷售。
廖群表示,兩地關係越趨緊密,應加強市場動蕩的風險管理,讓兩地投資者充分了解對方市場特性,將風險減到最小。他又指,機制改善很重要,如滬港通、深港通及QDII等涉及兩地開放的渠道需繼續擴大,目前滬港通50萬元的投資門檻等於把小股民排斥在外;而中信銀行「國際跨境銀行需求指數」調查顯示,第三季度跨境個人投資指數創兩年來高位達74.1,顯示內地投資者對來港進行金融投資的熱情很高。
香港商報記者 伍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