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8

PPP與P2P孿生:一P之差緣何天壤之別

2015-10-15
来源:華夏時報

  P2P與PPP,一P之差,所處領域,前者屬互聯網金融,后者謂之“公私合作模式”。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經濟發展的“雙引擎”,引擎之一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擎之二是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前者催生了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創新企業,后者則通過PPP模式來實現。P2P與PPP雖早已有之,但兩者官方地位的確立均在新常態背景下,發展時間幾近相同,可謂一對孿生兄弟,但這兩年成長卻大不同。

  從數字看,PPP雷聲大雨點小,名義上投資額達3.4萬億元,但真正落實的資金只有幾千億;P2P則從零開始,今年9月交易規模已突破千億,歷史累計成交逼近萬億。

  兩者社會認知度也不同,但凡任何一個新興行業新生事物,都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普遍的公信,否則其發展寸步難行。回想P2P發展之初,建立社會普遍信任沒那么容易。但這兩年,不少普通民眾已接受將錢存在P2P,每月千億交易是最好的詮釋。

  中國未來PPP的發展如何?目前國家很重視:從總投資8000億的PPP示范項目再到1800億的PPP基金,地方已意識到中央推廣PPP的決心。PPP不缺錢,不缺機會,尤其是資產配置荒下PPP是不錯的投資標的。

  但是PPP還沒有達到依靠市場良性運轉的階段,各地不得不出臺各項審批稅收等優惠政策,類似一種幫扶,不少地方PPP還在起步。中央層面政府仍在不斷的發文,僅財政部發改委兩部委就出臺了十幾個文件。當然兩者的復雜程度不一,PPP更為復雜。

  P2P至今中央層面只是出臺了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但市場各種創新,誕生百億千億級的公司。P2P企業更多的依靠資本、公司經營、社會信譽的積累,使得行業蛋糕越作越大,如同滾雪球。

  從發展來看,P2P善于通過資本、輿論等建立了一種普遍的社會公信。今年以來,地鐵的廣告主題就是互聯網金融,還有從央視到各大衛視廣告被P2P理財包圍,這潛移默化地筑起了社會信心。

  雖然PPP與P2P不同,但又同時面臨自身的信任危機和外在政策風險。如不斷有P2P平臺跑路公司倒閉對社會公眾產生影響,PPP的違約也會動搖政企合作的根基,兩者還面臨不可抗拒的政策風險。當然,無論是P2P還是PPP,打鐵還需自身硬,需提升自身免疫力。

  P2P增加公信顯得相對簡單,兩端一端是資產端一端是資金端,分別屬個人和企業,只要作好風控和自律,就能建立自身公信,政府承擔的是監管職責。

  而PPP中的一個P是政府,政府面臨身份轉換,由監管變為市場主體,政府高高在上的形象會讓有些社會資本望而卻步,政府信用、項目契約等擺在合作企業面前,這個模式沒有那么好磨合。因為缺乏市場推動,有些政府邊走邊看,社會資本則索性觀望。

  前不久,財政部金融司司長孫曉霞表示,PPP推廣要邁六道坎:觀念認識轉變難、社會資本尋求難、融資渠道通暢難等。這六道坎既有技術層面也有觀念層面,最大的問題在于公信力。按她所說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不高主要是個別地方政府契約意識薄弱。

  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政府失信,社會資本則心灰意冷。如最近有環保企業吐槽政府作PPP“老賴”。當然,民企也存在違約問題。有PPP人士總結:一般PPP項目剛開始政府比較強勢;簽了合同后有的企業就開始趁機索要優惠條件、土地等,這個階段企業比較強勢;而到了后面的執行付費階段,還是政府強勢。

  看好中國PPP是因為基礎投資成為托底經濟的重要抓手,PPP有很大施展空間。但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PPP推出幾萬億簽約率只有10%。即使簽約也不能保證后期出現問題,以往就有PPP項目鬧到對簿公堂的地步。

  當一個模式尚未建立普遍公信時,自然讓合作雙方顧慮重重,推廣起來也沒有那么順利。PPP若能像P2P那樣引入風控體系、建立市場交易評估等體系,或許能獲得更多認可。對市場經濟而言,信用是基石。一個經過市場反復檢驗的模式,才能結出PPP果實。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