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孫西
10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審議通過了「十三五」規劃的建議,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嶄新發展理念,把創新放在國家發展大局的核心位置,為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樹立明確目標,并描繪出清晰路線圖。全會公報還明確指出,要「深化內地和港澳的合作發展,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
對此,香港社會各界深受鼓舞,充分認識到,中共全會公報首次寫上「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意義重大,應與國家一道向「新常態」轉型,切勿錯失國家「十三五」規劃的重要機遇。專家認為:無論香港回歸前還是回歸后,重視發揮香港在整個國家建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終是中央一個長期的戰略考量,特別是當前在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香港具備發揮自身獨特功能和地位的優勢。
創新為「十三五」重點
值得關注的是,國家選擇創新作為「十三五」規劃重點,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因為創新是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今次公報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個發展理念,而「創新」則位居首位,且牽涉範圍非常廣泛,當中包括:「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域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從國家發展需要來說,香港的地位和作用不會削弱,反而會加強,而香港本身的結構轉型、改善民生、經濟發展也離不開依託祖國內地發展的大機遇。
國家發改委在啟動有關「十三五」規劃的前期研究工作時曾表示,特別支援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這與香港特區政府的思路不謀而合。香港特區政府向中央提交了9個有關「十三五」規劃中香港發展的政策課題建議,涵蓋金融、貿易、法律、航運、旅游、科技、文化及環保等多個領域。香港擁有人才、融資等方面的一些優勢,可發揮重要的作用。在「十三五」規劃期間,在內地對外開放過程中,香港也具有優勢,特別是在「一帶一路」中,可推動創新發展,與內地的企業配合,更好地開拓境外市場。
為構建自貿區提供服務
不可否認,香港憑着自身與世界接軌的優良市場制度,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又是我國目前唯一的國際金融中心,全球最大的銀行、投行、券商都在香港,具有較強的融資能力和資本運營能力。另外,香港資本市場有完善穩定的法律體系,尤其是對投資者方面的制度保護,高度流動性,自由兌換的貨幣體系,高增值的金融服務等。因此,發揮金融中心優勢,為構建自由貿易區提供服務,正當其時。
顯而易見,「十三五」時期,內地將進行深層次的開放、大範圍的改革,自貿區政策紛紛出台,作為自由港的香港,理當占先機之利,早作準備,提高競爭力。不過,香港目前的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經濟過多集中於地產、金融、旅游等,多元化經濟尚未取得明顯成效,整體競爭力有所下降。筆者認為,國家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香港的出路在於促進創新驅動的新經濟與社會,應鼓勵創新科技,大幅增加科技教育和技術培訓投入。
發展多元經濟促轉型
毋庸諱言,香港的最大優勢是實施「一國兩制」,長期得到國家的特殊政策,從而不斷鞏固香港的特殊優勢,發揮特殊作用。「十三五」期間,我國更加開放,與「一帶一路」戰略緊密聯繫,推動國家經濟走出去。香港可充分利用「一國兩制」、實行資本主義的特殊地位和優勢,作為「一帶一路」中的人才培養基地、內地企業走向海外的跳板,為國家發展戰略、實現小康服務。
隨着全球化的發展,香港很多產業沒有一定的引導和扶持,很難擴展產業規模,形成產業優勢。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在發展經濟方面,宜適度有為地引導和配合企業,與中央各有關部委協調,提供具體的政策扶持。香港擁有多間享譽國際的學府,經濟發展水準高,加上法制健全、資訊能夠自由流動等,為科研發展提供了良好土壤,可加強與內地高校的橫向課題合作,藉以發展包括新興經濟在內的多元化經濟,改變香港結構單一的狀况,促進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