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 潘錫堂
日前在臺北市舉行的兩岸貨貿第12輪談判,雖達成一些共識,但由於臺灣仍不願在農產品對大陸開放進口,導致未能完成談判。復以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朱立倫也公布其經濟政見,呼籲臺灣唯一道路就是開放,對外要同時加入TPP(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及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打造臺灣成為自由經濟島。
從兩岸貨貿談判,及臺灣有意加入TPP及RCEP,在在均體現了馬當局為避免臺灣經貿在全球被邊緣化,傾力洽簽雙邊經濟合作協議及融入TPP與RCEP等區域經濟整合機制,已是大勢所趨。
推動兩岸貨貿談判
先就兩岸貨貿談判而論。純就WTO最優惠待遇原則而言,既然臺灣開放其他國家農產品,就不能單單針對大陸農產品有差別待遇,何況大陸已開放臺灣農產品進口。表面上看,目前禁止大陸700多項農產品中,有些在大陸生產成本低且量大,若開放進口臺灣,很可能會沖擊到島內相關農業;然而,若島內並無生產而需求量大的農產品,倒可考慮對大陸開放進口。
談判一定是有拿、也有給,若臺灣始終堅持農產品不對大陸開放,勢必也會影響大陸調降臺灣要求面板等四大產業的關稅,則損及工業產品的利益,對臺灣而言未必劃算。其實開放一些沒有生產的農產品,對臺灣的影響很小。否則,兩岸貨貿談判時臺灣一再拒絕大陸開放農產品的要求,則將來面對TPP與RCEP的談判,臺灣還能重施故技、蒙混過關嗎?
可以參考一向以保護農民、抵抗國外農產品進口的日本,在全球經貿大勢所趨而必須加入TPP、開放國內市場時,日本政府與農民做的是轉攻高附加價值的農產品之轉型。對比臺灣的農民與農業,絕對有因應開放與競爭的能力。
期盼貨貿能盡速完成談判並簽署上路,因為大陸市場佔臺灣出口近四成,兩岸簽下貨貿協議,就能紓緩臺灣經貿邊緣化的危機,有助提升未來出口與經濟。更期待臺灣的民間能建立共識,支持馬當局的自由貿易與市場開放政策。
爭取加入TPP及RCEP
其次,論臺灣唯一的出路就是同時爭取加入TPP及RCEP。然而,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近來表示,加入TPP,以及雙邊、多邊FTA的簽訂,將是接下來的重點工作。顯然蔡英文視加入TPP為其勝選上臺後最重要的財經政策之一,然而她的加入TPP的途徑宣稱能「繞過大陸」,究竟如何解決「大陸因素」?實在不無疑問。
臺灣要力拼加入TPP第二輪談判,除須承諾達成TPP成員國的開放政策外,另一個關鍵是必須爭取到12個成員國的同意,才能獲得加入TPP的「入場券」。然而,TPP的很多成員國都與大陸經貿關系相當緊密,甚至其中有8國去年最大的貿易夥伴是大陸,臺灣要順利加入TPP,不可能避開「大陸因素」。不僅TPP如此,其他雙邊、多邊FTA的洽簽,亦「繞不開大陸」。
再者,臺灣要加入TPP對弱勢產業也勢必造成影響,則臺灣加入TPP的各項開放政策,當然也須參照兩岸服貿、貨貿接受臺灣人民與立法機構的嚴格監督。尤其臺灣要加入TPP,美國支持與否為關鍵,而美國又要求臺灣開放美豬進口,蔡英文如何在不開放美豬的前提下爭取到美國支持?當然必須對臺灣人民與立法機構講清楚,不能搞「黑箱作業」。
尤有甚者,雖蔡英文也主張開放,但始終只提TPP而避談RCEP。其實,TPP與RCEP均攸關臺灣的經貿發展,因此都須力爭能夠加入。然而,蔡英文卻側重加入TPP,主因有二:一是RCEP由大陸主導,擔心參加會遭大陸矮化;二是TPP由美國主導,若能加入正符合其一向「聯美制中」的政策考量。
其實,無論是加入TPP或RCEP,均以經濟體的身份參與,無所謂矮化與否的問題。再者,臺灣若能加入TPP與RCEP,才可能發揮扮演銜接TPP與RCEP互相融合的橋梁作用。更何況,臺灣要加入TPP或RCEP,都無法避開「大陸因素」,這是活生生的現實,必須坦然務實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