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昆
日前本港與內地簽署了「最強」的CEPA協議,擴大了內地服務業對港的先行開放,為促進兩地經濟融合消除了更多的政策法規行政障礙。這可說是基本上落實了中央在今年亦即「十二五」規劃期末對港全面開放服務業的承諾,其巨大的潛在影響不容忽視。
新協議開放力度大
新協議比去年簽署的香港與廣東的同樣協議開放力度更大。開放的部門佔世貿組織分類160項的95.6%,基本上能開放的都開放了,只餘下7個敏感行業未開放。相對廣東協議給予香港經營者國民待遇部門增多,「負面清單」限制部門減少,一些部門的進入條件則放寬。一直以來,CEPA乃內地對港先行開放的具體政策,內容不斷擴充增多,也是「一國兩制」賦予本港特殊優勢的具體表現。新協議便令此優勢進一步增強,本港經營者開拓內地市場將更為方便。
新協議不會是最終協議,但今後至少短期內再大幅開放的空間不多,重點應轉到落實方面,一是消除大門開了卻仍有殘留障礙的「玻璃門」效應,切實清理落實中的技術性阻延因素。二是要港商更積極地掌握新機遇開拓新市場,政府也應繼續跟進並提供必要的幫助,特別是在需要與內地部門或地方協調時出手。
CEPA等機制對兩地產業將帶來深遠影響,並可推動長期性結構性的轉變。這主要是令兩地市場的連接度(connectivity)包括要素流通度大增,既帶來了新機遇又增強了競爭,隨之而來的是兩地有關產能的布局重組。由此又必須注意到可能出現的本港對內地服務出口的模式轉變,特別是從通過自由行實現的內地人來港滿足需求形態,轉向本港供給北移的形態。從長遠看,兩種形態將在此消彼長中達致新的平衡,和形成兩地服務業新的分工格局。
面對內地競爭壓力
隨著上述的布局重組及模式轉變效應浮現,本港服務業必須作出適應性調整,對此本港業界及政府要及早籌謀,以免服務北上影響本港行業及整體經濟。此外,為了配合內地「十三五」規劃的發展需要,本港服務業也應提升水平並拓展新的業務領域,否則將坐失良機。何況在CEPA擴大開放的因素外,還有其他事項須予關注。
其一是內地設施及水平的提升帶來更大競爭壓力。例如海港、空港不斷擴容改善,又如深圳將建成全球最大的展銷場等;其二是港商在內地企業的萎縮,據廠商會調查,去年企業數目及戶員人數均比8年前大幅減少達四成。這便令相關的本港專業服務需求相應減少;其三是內地電商規模及水平迅速提高,也將起到一定的替代港企作用。當然,港企可以也必須及早參與其中分一杯羹。
平衡CEPA及「一帶一路」
此外,本港還須恰當平衡和結合CEPA及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和操作。CEPA是針對內地市場,而「一帶一路」則主要是針對國際市場,目標不同便可能帶來資源分配的矛盾:港商應面向內地還是面向世界?當然,最終這要由企業按自身意願及條件來作出商業決定,但從戰略角度看還是要看清大形勢的走向。對此一個新概念值得參考:日前筆者參與香港亞太21學會的「一帶一路」研討會時,聽到了「一帶一路」乃兩岸四地的中華經濟圈的國際伸延的說法,而中華圈將要成為推動「帶路」建設的核心。按此思路可得出以下論點:一、作為核心,必須進一步整合鞏固,而新CEPA協議正是必要的整合部署之一,長遠對「帶路」建設有利。二、「帶路」建設乃中國走向世界的宏圖,而香港的國際聯繫優點正好大派用場,並強化其中介角色。但作為中介必須更好地掌握內地情況,而這又正好通過CEPA進入內地市場來達致。三、香港參與「帶路」建設,除可直線地走向國際外,也可曲線地先進入內地,再結合內地資源或聯合內地企業一同走出去,從而取得兩地優勢結合的互補紅利。反正直線出外,也每要與內地企業合作和協調。
無論怎樣,新CEPA協議、「十三五」規劃及「帶路」建設,都為香港帶來巨大新機遇,就看本港如何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