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黃兆琦報道:在團結香港基金主辦的「今日中國:新前景,新機遇」論壇上,耶魯大學杰克遜全球事務學院高級研究員、香港經濟機遇委員會成員、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斯蒂芬·羅奇博士表示,西方缺乏對中國的最新了解,最古老的文明其實是現時最有經濟活力的國家。他認為,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人民幣過去10年大幅升值,現時雙向浮動,小小貶值不算什麼。
十三五應做好醫療和退休保障
羅奇說:「十二五期間改革表現參差,內地在就業和工資增長上做得不錯,惟在政策執行上并不一致,而社會安全網做得不夠好。」他強調,內地服務業擴張速度較制造業快,因此制造大量職位,經濟增幅放緩并不會令職位減少,而城市人口的收入更是農村人口的3倍,「不要只看GDP總量,要看GDP的組合。」
西方不少人仍然認為內地的儲蓄率太高,不利消費帶動經濟經長。羅奇認為,十三五期間內地應做好醫療和退休保障,以打破內地人不停儲蓄的觀念。另一方面中國政府也面對不少挑戰,包括負債越來越高、南海沖突、如何再平衡等等。
同一場合上,英國貿易與投資部前部長、Corsair Capital合夥人兼主席戴維斯(Lord Davies of Aber-soch)表示,中國只花30年便達到西方100多年的成就,西方以及香港應該抱中國內地發展帶來的機會,而不是拒於門外。不過,中國高速城市化,進入城市后居民的貧富差距擴大,十三五期間內地有很多挑戰要面對。此外,中國成為超級大國有很大國際責任,應成為創造者而不是抄襲者。對於香港,戴維斯贊揚香港是多元化的創新中國和國際中心,不過港人應該面對現實,必須釋放土地以興建房屋。
香港是內地發展最大受益人
施德電氣5年前將公司總部搬來香港,主席及首席執行官趙國華(Jean-Pascal Tricoire)說:「過去10年全球10億人脫貧,當中7億是中國人。」他又稱,中國內地是最重要的發電國家,單從施德電的角度來看,香港是內地發展的最大受益人,而香港仍是進入內地的門戶。此外,內地人均收入只是歐美發達國家的20%至25%,相信未來會與發達國家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