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近日深圳市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領導小組召開的2015年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獲悉,深圳市下一步醫改,分級診療改革是重中之重。
將推系列改革,促進醫療重心下移
據悉,深圳市正在制訂的“1+7”醫改方案中,有五個方案就是關于分級診療改革的,分別是:《深圳市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實施方案》、《關于全面推進家庭醫生服務的實施方案》、《關于加強社康中心能力建設的實施方案》、《深圳市屬公立醫院專家進駐社康中心開展診療服務實施方案》、《關于試點建立與分級診療相結合的醫保支付制度的實施方案》。
我市將充分借鑒國內外的經驗,以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為重點,以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分級診療為突破口,完善服務網絡、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引導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醫療衛生資源下沉,引導市民科學合理就醫,提高醫療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
打通轉診通道,社區首診享優先轉診
針對本報曾經報道過的目前雙向轉診“腸梗阻”的情況,據悉,下一步分級診療改革將完善醫院、社康中心接續性服務機制,健全雙向轉診的質量標準、服務流程、協作平臺,以實現各環節的無縫對接。
在“下轉上”的環節,將發揮家庭醫生在分流病人中的專業化管理作用。建立財政購買家庭醫師服務的機制,鼓勵醫院與社康中心共同組建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為居民提供疾病初級診療、大病轉診、家庭病床、健康管理等服務。在三級醫院設置全科醫學科,負責協調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之間的雙向轉診工作,打通全科與專科接續服務通道,為基層醫療機構和家庭醫生上轉的病人實行優先接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公立醫院的專家號源將優先向基層醫療機構和家庭醫生開放,由家庭醫生根據病人的病情需要,為其提供預約轉診服務,讓市民找專家更加省心。
在“上轉下”的環節,將發展完善康復護理服務體系。一是發展家庭病床服務。根據服務成本核定家庭病床建床費、家庭病床巡診費、醫護人員出診費等社區衛生服務收費項目,將符合規定的項目納入醫保支付范圍。探索家庭病床服務按床日打包付費。二是推動急慢分治。在財政補助和醫保支付制度等方面鼓勵醫院與康復護理機構建立雙向轉診關系,將恢復期需要長期康復訓練的病人轉診到康復醫療機構,形成治療-康復-長期護理接續性服務鏈。三是推動醫養融合。統籌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資源,推進醫養融合,引導需要長期照護的老年病患者轉入養老機構治療。
加強社康能力建設,讓基層能“接得住”
如何保障基層社康中心有承接社區首診的能力?據悉,我市將從業務用房、醫務人員、醫療設備、藥品配置等方面加強基層醫療機構能力建設,讓基層能夠“接得住”。
在硬件上,要提高社康中心的建設標準。目前,政府投入4.9億元已完成了全市社康中心基本設備標準化配置;政府還投入20億元升級改造原特區外20家街道級醫院。下一步一類社康中心的業務用房配置標準要提高到1000平方米以上,并提高醫療裝備配置水平,以便其能夠開設內科、婦科、兒科、中醫科等基本診療科室,承接大醫院普通門診進一步向社康中心下沉的需要。
在軟件上,要加強社區醫護人員隊伍建設。加大全科醫生的培養力度,完善醫院專家進社區長效機制。在績效工資分配上要向社區醫務人員傾斜,保障社區醫務人員的薪酬待遇不低于全市公立醫院醫務人員的平均水平,讓社區能夠引得進人才,留得住人才。同時,建立社區醫務人員績效考核制度,將其薪酬待遇與其實際工作量、工作質量和群眾滿意度掛鉤,合理拉開績效工資差距。
借助互聯網+,我市加快分級診療體系的建設。據悉,我市正在建設分級診療信息系統,促進醫療機構之間的病人就診信息互認共享;正在建設家庭醫生服務移動信息管理系統及APP服務工具,為市民與家庭醫生服務團隊提供在線服務平臺。未來,隨著可穿戴設備、便攜式家用醫療設備、遠程醫療系統在家庭醫生服務中的應用,家庭醫生可及時跟蹤掌握居民的健康狀況。
完善利益導向,降低大醫院普通門診補助
根據發達國家的醫療經驗,九成的疾病是可以由全科首診解決的。本報的調查也顯示,過半的大醫院門診患者是小病。那么,如何讓大醫院愿意放“小病”?據悉,我市將通過行政管理和考核、財政分級補助、醫保費用打包支付等手段,以利益導向來引導大醫院主動“放手”。
一是在財政補助上引導醫院減少普通門診。我市于2012年取消公立醫院藥品加成費用后,建立了“以事定費、購買服務、專項補助”的財政補助新機制,將醫院的財政補助與其人員編制脫鉤,與其提供的基本診療服務數量、質量和績效掛鉤。下一步,我市將調整三級綜合醫院財政補助結構,提高住院、急診服務和專科門診補助標準,降低并逐步取消普通門診補助。
二是降低市民到社康中心就診個人費用負擔。我市將完善社康中心補償機制,維持較低的醫療收費水平。同時在提高社康中心財政補助和醫保報銷比例的前提下,繼續拉開醫院與社康中心的醫療收費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