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4

海歸創客本土創業困惑多專家:對失敗者更多寬容

2015-12-15
来源:東方網

  圖片說明:巴黎留學歸來創業四年多,80後沈軍有一肚子的苦水要說。受訪者供圖

  很多人都對海外留學歸國的創業者賦予光環效應,但其實,他們的創業之路並不平坦,光環下掩映的是種種無奈。有過留洋經驗,能說一口流利外語的沈軍的看法代表了大部分海歸創業的現狀:“我們回國創業往往自帶了一圈光環。但正因為外人的期望值過高而使我們‘亞曆山大’,請正視海歸一族。”日前,青年報記者專訪了部分海歸創客,了解他們的困惑,相關專家也各施奇招,給予破解之道。

  困惑1

  回國創業先學習“人情味”

  1984年出生的陳鑫曾在英國待了6年,在英國她本碩念的是計算機,畢業後在倫敦一家投資銀行工作了2年,當時已經拿到了移民簽證,再待幾年就可以成為英國公民。但生性“不安分”的她卻有自己的想法,“國外的生活挺安穩,但國內的發展日新月異,有很多創業機會,我喜歡更有挑戰的生活。”

  陳鑫是2009年回國的,在創業過程中,她漸漸發現自己原先的想法有點天真。因為不熟悉國內的環境,不了解商業規則,創業伊始碰到很多困難。

  陳鑫開設的頭皮護理連鎖門店做的是B2C的業務。有一次,一位顧客對其門店的服務不甚滿意,投訴到媒體。因為缺乏公關危機的經驗,最後事情越描越黑。“一回國,發現很多事情並非自己想象的那樣,我把創業想得太簡單了。我開始不斷地學習如何處理政府關系和媒體關系。”

  在公司運營上,由於此前她在德國公司工作,同事們說話直來直去。但回國後招募了中國員工後,她漸漸發現在中國更要講究人情。有次,一名員工沒有按照公司流程填寫申請,自行加班。按照規定他是不能拿到加班補貼的,但部門經理認為從人情出發,應該發放加班費。“一開始,我覺得不能接受,但後來還是妥協了。在國外是流程先行,但國內卻是人情大於流程。”

  困惑2

  別人期待過高自己壓力很大

  1980年出生的沈軍於2005-2008年在法國巴黎學習結構力學。他於2008年下半年回國,2010年開始籌備創業,一年後自立門戶,創辦了麥風。沈軍最早是做進口酒具代理和葡萄酒周邊產品,從起初的賣一個杯子開始,到現在升級做B2B電商,解決經銷商和用戶間信息不對稱,撮合雙方的交易,他的目標是把公司做成葡萄酒酒具界的京東。

  創業4年多,沈軍有一肚子的苦水:“最大的難處是很多人對我們這樣的海歸似乎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海歸和‘土鱉’是一樣的,不要給我們貼標簽,否則我們會很有壓力。仿佛海歸一定要比‘土鱉’做得更好。”

  事實上,因為海歸的身份,沈軍認為自己還遇到了很多限制。“譬如有的投資機構一看公司創始人有留洋背景,理所當然認為你做的項目是高科技,或者進入的是先進的行業。但恰恰我做的是傳統的行業。他們對海歸和‘土鱉’實行雙重標准。如果我是‘土鱉’,若呈現同樣的東西,投資人可能會覺得不錯。但對海歸的期望卻高了一籌。”

  他還建議,媒體不要一直宣傳高科技行業的海歸。即便是傳統行業,仍可以把國外學到的新思維用在創業上。“傳統行業不代表沒有創新,只是不被大眾所認同。我們要顛覆這些固有的思維。”

  困惑3

  不接地氣,對本土企業規則不熟

  對於90後海歸小金來說,更多感到的是水土不服。“我們做的是教育視頻,在和外地的一家傳統國企談合作時,我們發現海歸並不占優勢,甚至可能是劣勢。我們對於本土的一些規則不熟。”

  小金的助理小王也是位90後海歸,去年從哈佛學成歸國。“個人覺得海歸創業有優勢,譬如海歸的視野和格局會比較寬闊,英文基礎比較好,將來做全球市場,開展國際合作有優勢。國外公司想要合作會優先考慮有海歸背景的公司。”

  但小王也認為,海歸創業有自己的短板,譬如海歸在人情世故上的能力略遜,因為在國外生活多年,思維方式更為西式,反而不接地氣。“我認為,做生意需要因地制宜地適應環境,個人覺得海歸回到國內,需要一段時間重新適應,在本土公司工作一至三年再創業則成功率會提高。”

  海歸創客調查

  Q 這些海歸創客有何缺點?

  不了解國情現狀、處理人際能力不高

  在日前由九三學社楊浦區委牽頭舉辦的“知識楊浦”九三論壇上,九三學社上海理工大學委員會的崔立峰介紹說,海歸創客有幾大優勢:他們擁有先進的科研水平和思想理念;有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具有雙語能力、雙文化背景;還有人才團隊等方面的優勢。與此同時,部分人的劣勢也很明顯。譬如水土不服、對國情現狀缺乏了解、缺乏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不熟悉法律和政策、缺乏企業運作經驗等。

  一份關於海歸創業者的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國內的創業園效率低下。中國許多創業園存在的結構性缺陷,令這些園區的實際效率低下。由於缺乏一整套科學的項目評估機制和有效的融資渠道,不少園區實際上扮演著物業管理加注冊公司的角色。

  其次,市場環境不夠完善。海歸創業的市場環境還有待完善,主要是國內法律體制不夠健全、商業環境不規范,市場遊戲規則不完善、競爭環境不公平、地方保護主義壁壘封鎖,有些地方政府政務不公開、不透明,開後門、搞關系等人情社會色彩濃厚,阻礙了留學生企業的健康發展。

  “政策環境的制約也阻攔了一些海歸創客的發展。盡管近些年許多留學人員選擇了回國,但有相當多的海外高級人才選擇了觀望等待的態度,阻礙他們回國腳步的因素主要是現實的顧慮以及國內政策環境的制約,比如國內人事關系比較複雜、辦事環節比較繁瑣、孩子教育問題、往返簽證問題以及雙重國籍等問題。”崔立峰認為。

  Q 海歸創客自身如何破局?

  相比“土鱉”我們更能獨立解決問題

  85後法國海歸馬聖楠2009年回國後並沒有馬上選擇創業。她先後在媒體、品牌公司工作過。基於對國內市場的了解,去年4月份她注冊了一家公司,主打做品牌的“外包市場經理”。

  “回國後,我花了數年時間來適應國情。譬如我在法國實習時,大家會用email溝通,但國內民企會開很多會,和外企風格迥異。”馬聖楠認為,自己之所以沒有特別不適,是因為經曆了一段過渡期,有所准備才去創業。“我覺得海歸最大的優勢是能通過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獨立性更高。因為在海外時一個人要面對從學習到工作的所有難題。”

  作為過來人,沈軍也贊同馬聖楠的觀點。他說,“我認為海歸最大的優勢是比‘土鱉’們更能吃苦。我在法國讀書時,聽不懂法語,人家碩士讀了一年,我讀了三年。我倒很感謝這些挫折,讓我在磨練中變得更堅強。因為沒有獎學金,我打了三年工,洗過碗、當過意大利快餐廳廚師、看管過小孩、做過搬運工、在街頭發過傳單、當過群眾演員。最缺錢的時候,我找不到工作,曾經連續四個月沒交房租。但這些困難,我都挺過來了。”

  Q 有關部門應如何更好扶持他們?

  建議對創業失敗者給予更多寬容

  九三學社上海理工大學委員會的崔立峰建議,海歸創客想要駐足於中國,就必需先對中國的市場、消費者、企業有著足夠深入的了解,把國外成功的商業模式和中國的市場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成功。他們需要組建優秀的管理團隊。

  “海歸們攜帶科技項目回國很受歡迎,但這遠遠不夠,因為開創企業不僅需要技術和科研,還需要管理、財務、金融、銷售、法律、政府公關等各方面的綜合管理,缺乏管理常常使優秀的科技項目難以旋展。一個優秀的團隊也往往是風險投資所最看好的。此外,國內外的商業環境和各種政策的確有很多不同,既然要回國發展,就要准確評估自己,實現從‘海龜’到‘土鱉’的角色轉變。”他說。

  “較為理想的情況是,有關部門對海歸創業較成功的(占10%)要給予褒獎,勉強維持的(占20%)要給予支持,使其擠進成功的行列,失敗的70%請給予寬容。” 他還建議,政府應當高度重視人才資源的戰略意義,一方面要繼續加強留學生創業園的建設,為創業海歸搭建一方舞台;另一方面要著力建設公平、法制的創業大環境,解決創業人員的後顧之憂。

  [數據]

  來自九三學社的崔立峰表示,調查顯示,截至2014年底,國內總共出國留學人數超過350萬人。2005年以前,超80%的留學生都選擇留在海外工作和生活。然而,近5年有超60%的留學人員選擇回國或准備回國。僅2014年,就有36.48萬人成為海歸,相當於2001年的30多倍。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