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紫光”入臺背后的臺灣難題

2015-12-16
来源:海外網

  近期臺灣電子產業封裝測試大廠“日月光”和“矽品”爆發股權糾紛,面對“日月光”的敵意并購攻勢,“矽品”欲引入大陸“紫光集團”的投資以自救。本來這只是一起單純的商業事件,但因“紫光”的陸資身份,在島內引發熱議,藍綠政治人物紛紛表示疑慮,本來可以雙贏的引資計劃也許未來只能無疾而終了。

  “紫光”入臺受阻只是個別事件,但由小看大,反映出當前大陸資金欲投資臺灣存在的許多困難和限制。何以如此?可以從經濟面和政治面來思考此一問題。

  就經濟面而言,電子業是臺灣為數不多的優勢產業之一,每年為臺灣創造了大量產值。面對大陸的資金欲投資此一部門,難免會引發島內疑慮,擔心臺灣目前的技術優勢是否會就此喪失。這樣的擔憂可以理解,但就此“鎖島”,拒絕陸資進入則顯非良策。

  關鍵在于封鎖不住。技術擴散終將是長期趨勢,因而企業要靠不斷的研發與創新以超越技術擴散。這也就是為何許多大型外企會針對研發進行全球布局,目的就是要善用全球腦力,維持領先優勢。臺灣不讓陸資進入電子業,也許能保得一時優勢,但優勢是否得以持續才是未來的重點。為了一時領先,卻攔阻了兩岸產業與企業合作的契機,可能會讓臺灣得不償失。

  一方面,這會讓兩岸企業由本來可能的合作伙伴,轉而變為競爭對手。在大陸開發自身電子產業供應鏈的同時,無論技術是自主研發或是由海外引進,臺灣如沒有參與其間,未來很可能會被邊緣化,從而失去當前的領先地位。另一方面,大陸經濟與產業崛起,對臺灣人才的磁吸作用會進一步加大。如遲遲不將兩岸產業合作的脈絡理順,人才流失將會是未來臺灣經濟要面對的問題。

  因此,如何引入大陸資金為臺所用,并以合作為契機讓臺灣企業的觸角更深入大陸,將是臺灣為了自身經濟發展應嚴肅思考的重要問題。

  就政治面而言,島內對陸資入臺產生疑慮,甚至上綱成為政治問題,這也反映出臺灣在追求經濟開放的同時,內部的政治共識尚未有效凝聚。

  臺灣經濟的貿易依存度高,是典型的“開放經濟體”(open economy),也因此會向外尋求經濟整合,推進自由貿易,這迎合了當代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兩岸于2010年簽署的“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也正是此種潮流下的產物。但經濟全球化并非沒有副作用,在訴諸市場自由競爭的同時,容易導致經濟上的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將進一步拉大貧富差距。如何疏導內部關于分配不均的不平之氣,有賴政策的妥善解決。

  這原本是一普遍性的問題,但臺灣最大的貿易伙伴恰好是大陸,就使此一問題更加地政治化與復雜化。兩岸長期以來的政治糾葛,以及伴隨大陸崛起兩岸經濟實力對比不斷拉大,使得臺灣內部產生不安全感。對馬當局的政策不滿意,加上不安的情緒需要宣泄,這正是2014年出現“太陽花運動”的癥結所在。

  總體而言,“鎖島”并非良策,內部疑慮可以理解,推進經貿合作時如何處理好內部分配問題可以再想辦法,多角度努力盡快建立兩岸經濟整合的內部政治基礎才是正道。

  (黃宗昊,上海交通大學臺灣研究中心研究員,海外網專欄作者)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