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 > 藝術

徐悲鴻:收藏古畫不如選擇冷坑

2015-12-28
來源:網易收藏

達仰 奧菲利亞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徐悲鴻既是中國現代杰出的藝術家、美術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他一生酷愛收藏,很多重要的藏品都歷盡坎坷而得來。徐悲鴻執着于收藏的風雅往事,亦是後人解讀其藝術人生及其文化價值的重要視角。

1953年,徐悲鴻在北京逝世後,夫人廖靜文女士及家人將他遺留下來的繪畫作品1300幅,以及他收藏的唐、宋、元、明、清繪畫精品1200余幅和書籍資料萬余件全部捐獻給國家。如今,這1200多幅徐悲鴻書畫藏品一直珍藏在北京徐悲鴻紀念館供世人賞鑒。

得陳嘉庚襄助收藏恩师名作

在其諸多藏品中,達仰的《奧菲利亞》和唐代的《八十七神仙卷》的收藏經歷最為坎坷。

1919年,徐悲鴻赴法國留學,在留學期間他收藏了他的老师——達仰的油畫作品《奧菲利亞》,畫中人物取材于莎士比亞著名的悲劇《哈姆雷特》中的女主角,她是一場王室斗爭中無辜的犧牲者。

徐悲鴻被達仰的這幅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慈悲之心深深打動。當他決定買下此畫時卻身無分文,因為他留法時期非常貧困,朝不保夕,哪還有錢買畫呢?他在畫前久久地徘徊着,想到千瘡百孔的祖國和受苦受難的百姓,悲天憫人的呼聲使他收藏的欲望越發強烈,于是,他決定不惜一切代價買下此畫。他請求畫店老板為他保留此畫,自己先回去湊錢。他的真誠打動了老板,老板答應了他的要求,但時限不超過3個月。

徐悲鴻滿懷信心地為籌集畫款奔走,但籌集這樣一筆巨款又是何等艱難!在一位新加坡的朋友黃孟圭先生的相勸和帮助下,徐悲鴻與黃先生一同啟程前往新加坡,黃孟圭先生將徐悲鴻介紹給華僑巨商陳嘉庚先生。當徐悲鴻接到陳嘉庚先生的二千五百元現大洋贈款時,他的激動和喜悅,簡直難以言表,便立即將這筆錢匯往巴黎的畫店,他朝思暮想的收藏終于如願如償。此畫現藏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為了報謝陳嘉庚先生,徐悲鴻又畫了題材為馬克思和托爾斯泰的油畫,贈給陳先生所辦的廈門大學。在法國留學期間,徐悲鴻還收藏了達仰的《男人體》、康潑夫的《在包廂里》《觀劇》、具拉爾的《女人像》等等。

20萬巨款與十幅繪畫讓吳道子名作失而復得

《八十七神仙卷》為唐代吳道子之作,是他畫道教壁畫的粉本,為白描人物長卷。全長2.88米、寬30厘米,卷之上端亦經割損三四厘米。畫面描繪了一浩蕩的神仙隊列在云中行進,去朝拜元始天尊。此卷在歷經了唐、宋、元、明、清的各朝流傳之後,于民國初年又流失海外。

此卷是徐悲鴻在一次香港展覽時偶然得到。

那是1937年的香港大學之展,徐悲鴻的好朋友許地山邀請他去看一位德籍夫人的收藏。當徐悲鴻發現此卷時,眼睛陡然一亮,手指因激動而在顫抖。他即刻拿出了隨身攜带的不足一萬元錢和自己的七幅作品作為交換,回到住所他便在畫上加蓋了“悲鴻生命”的紅色印章。興奮之余提筆書跋道:“……嗚呼!張九韶于云中,奮神靈之逸響,醉予心兮予魂,願化飛塵直上,跋扈太空,忘形冥漠,至美飚舉,盈盈天際,其永不墜耶,必乘時而涌現耶!不佞區區,典守茲圖,天與殊遇,受寵若驚,敬禱群神,與世太平,與我福綏,心滿意足,永無憾矣。”

可誰也沒有想到,1942年,此卷在日軍空襲昆明時不幸丟失。它仿佛晴天霹靂,使徐悲鴻陡然病倒。兩年後,徐悲鴻得知此畫下落,興奮異常。他不顧病體,日夜忙于作畫和籌款,先寄去20萬現金,又一次次寄去自己的作品十幅後,使《八十七神仙卷》終于又回到自己身邊。望着眼前逐漸展開的長卷,徐悲鴻萬分驚喜,雙手像緊緊握住了闊別已久的故人在顫抖着,激動得兩頰通紅。雖然畫卷展露出一絲殘缺風塵,“悲鴻生命”的印章被挖去,題跋也被割去,但當他看到87位神仙安然無恙、飄飄欲飛的優美體態時,依然激動不已,當即賦詩道:“得見神仙一面難,況與伴侶盡情看。人生總是葑菲味,換得金丹凡骨安。”1948年,徐悲鴻將《八十七神仙卷》重新裝裱,請張大千先生和謝稚柳先生寫了跋。

徐悲鴻

簡介

(1895-1953年)

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人。中國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收藏古畫從不計較價錢

徐悲鴻的收藏見解有獨特之處。他認為:在收藏古畫時,對于那些作品膾炙人口的畫家,雖然他們的名氣很大,遺跡也流芳百世,但是市場上不可避免的是偽品泛濫,倘若追這個時髦,趕這個熱門,勢必會陷入“古董鬼”設下的圈套。不如選擇“冷坑”,也就是無名作者,雖然他們名望微小,但作品精湛。這些作品往往不為人知,或者不見著錄,甚至無收藏款識,一旦被發現即光彩奪目。

北宋的《羅漢像》是徐悲鴻從霉爛紙堆中拯救出來的閃光作品。閑暇之時徐悲鴻習慣逛舊貨攤兒、小市場,他曾在一家小市場上的破紙堆里買到一幅誰也沒有注意的畫,畫面雖然既霉且爛,但以徐悲鴻高超的鑒賞能力,基本識別出它是北宋的《羅漢像》。他毫不猶豫地買下此畫,經過重新裝裱,果然畫面楚楚動人。

徐悲鴻收藏古畫時,從不計較價錢,只要畫好便千方百計地把畫買下。也從不討價還價,爽快的性格招來很多畫商的上門推銷,總是天不亮就圍滿了徐悲鴻的家門口,等房門剛一打開,畫商蜂擁而至。按老規矩,徐悲鴻總是先請他們吃早餐,吃罷早餐後,他們便一一展示自己带來的藏品,徐悲鴻一旦看中便慷慨解囊。

 

他還主張“未足者增之”。在他1948年收藏的清鄭板橋的《竹石圖》右側裱邊處,題有“戊子始夏,悲鴻得之,為補六筆,不能自已,罪過”之語。他認為,此作畫面中,竹子主要集中在畫面左側,唯一伸向右側位于山石右上方的竹竿上,竹葉過于稀疏,破壞了畫面的均衡感與節奏感,于是,他在稀疏處補畫了幾片竹葉,以彌補其認為的不足。

徐悲鴻常常自己動手修復古畫。1948年春,徐悲鴻購得明文征明小青綠山水《秋到江南圖》,雖然他認為“此乃衡山先生生平杰構之一”,但“徒以年久,絹黯損失不少”,因此“謹按衡山原意,為染白云”,並言“對比顯然精彩倍出,歡喜贊歎,不能自已。爰詳志經過以示來者,知我罪,我全不計也。”

[責任編輯:淇心]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