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中國股市的致命弊病是什么?

2016-01-18
来源:搜狐财经

  文/郭施亮 財經評論員、專欄作者

  進入2016年,中國股市似乎開啟了股災升級版的模式。其中,上證指數開市兩周時間內,暴跌超過18%,普遍個股的跌幅超過30%。這些現象,看起來正常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在股市暴跌的背后,確實引起了我們的深思。不過,對于近期的股災升級版,我們還得從制造股災的源頭開始分析。或許,這也是中國股市的致命弊病。

  首先,中國股市的定位問題。

  “重融資,輕回報”當屬中國股市的真實寫照。近年來,雖然上市公司的現金分紅力度有所提升,且相關政策對投資者長期價值投資行為給予較好的支持,但A股市場重融資的特征仍未發生本質上的改變。從長期來看,中國股市“重融資、輕回報”的特征仍然屬于股市的真實寫照。

  近一段時期,無論是從新股發行數量,還是從再融資規模,抑或是未來的注冊制度改革來看,實際上還是離不開一個圈錢市的預期。中國股市,本來需要為實體經濟服務,而融資是股市的首要功能。但是,不能忽略一點,即如果股市投資與融資功能得不到均衡式的發展,則市場過度的圈錢行為注定是難以持續的。對此,構筑一個良好健康的投資環境,才是激發股市融資功能的最大前提。

  其實,從本質上分析,股市本身并不會大量蒸發財富,而是一種財富的二次分配,或者說是財富的二次轉移。從實際狀態下,在中國股市誕生以來,實際上已為不少的上市企業帶來了巨額的利潤,而不少人也因為企業的發行上市,或者是參與原始股而獲得了豐厚的投資回報率。但是,正如上文所述,股市本質上屬于一種財富再次分配的游戲,在部分人獲取暴利的同時,實質上也意味著部分人卻承受著巨額的投資虧損。

  再者,政策朝令夕改,政策施行之前并未經過深思熟慮。

  中國版熔斷機制匆匆落幕,本已淪為一種國際笑話。實際上,從熔斷機制推出之后的表現來看,其并未給予A股市場帶來穩定的影響,反而演變成了助跌股市的助推器。期間,在中國版熔斷機制推出后的幾個交易日內,A股市場已分別在1月4日和1月7日觸及了7%的熔斷閥值,引發市場出現了流動性的危機,且實現了提前收市的目的。

  然而,鑒于中國版熔斷機制所帶來的異常沖擊,管理層也在短時間內暫停了熔斷機制。不過,對于如此朝令夕改的政策出臺行為,卻大幅降低了投資者的投資信心,甚至改變了原來相對穩健的市場運行態勢。

  不可否認,對于中國股市而言,其牛市行情的根基就在于源源不斷的新增流動性支持,而在這些新增流動性的背后,實際上也離不開市場投資信心的持續提升。然而,在熔斷機制匆匆落幕的背后,實際上也暗示著這一政策施行之前并未經過深思熟慮,或者是缺乏對A股市場自身特色的反思。由此一來,盲目復制國外成熟市場的運行機制,進而導致熔斷機制的水土不服,最終不得不尷尬落幕。

  此外,接連股災,缺乏強有力的問責機制,也是致命傷之一。

  從15年6月起,中國A股發生了接連數次的股災風波,并讓A股市場的總市值發生了大幅滑落的局面。受此影響,不少投資者的持股市值,尤其是中產階層的持股市值遭遇到沉重的沖擊。

  對于這一系列的股災風波,其爆發的原因還是離不開這幾個方面,大致可以概括為“去杠桿化”、“去泡沫化”以及“去散戶化”等。

  殊不知,對于一個素來以高度投機為特征的股票市場而言,之前盲目放開多種創新型工具,如高杠桿資金工具等,實際上也加劇了股市泡沫化的形成。與此同時,在去年4月份前后,一人多戶政策,尤其是允許一人開戶20戶的政策,卻為部分惡意資金后續操縱市場帶來了便利。

  在短時間內,股市接連上演股災風波,其實并不正常。然而,在接連發生股災風波的同時,市場卻缺乏了強有力的問責機制,卻從某種程度上降低了投資者的投資信心,也對未來股市改革的效果帶來了擔憂的預期。

  時下,中國股市最需要的還是一個“穩”字。不過,對于經歷非理性下挫的股市而言,要實現真正的穩定,或許已經并不容易了。顯然,經過了一輪轟轟烈烈的“去杠桿化”、“去泡沫化”以及“去散戶化”的過程之后,投資者對股市的投資信心已經驟然下降,而在市場投資預期持續下降的大背景下,實際上更需要管理層出臺一些更加有針對性的舉措,來達到穩定市場的目的。而此時此刻,同時也更需要考驗著管理層的治市智慧以及治市的能力,不能讓大起大落的中國股市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一大包袱。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