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央行為何遲遲不降准?

2016-01-29
来源:新京報

  昨日,央行公開通知顯示,為了做好春節前後流動性管理工作,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將增加春節前後公開市場操作場次。從1月29日起,將政府支持機構債券和商業銀行債券納入公開市場操作和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質押品范圍。

  每年春節前夕,“資金荒”總要重複上演,央行釋放流動性起到臨時性救駕作用,這是近年形成的一種貨幣投放慣例。據華創證券研究表明,未來短期資金缺口約為2萬億元,中期資金缺口則超過12500億。1月19日央行對22家金融機構開展MLF(中期借貸便利)操作,3個月期MLF利率降至2.75%,但資金面仍較為緊張。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短期品種依然持續飆升。

  而對社會期待和預估的降准貨幣政策工具,央行為何這一次遲遲拖延不用?這是因為,降准與中短期貨幣操作工具,雖都是數量化貨幣政策工具,但降准是比較長期的貨幣政策工具,而無論MLF中期借款便利、還是SLF短期借款便利,都屬中短期流動性安排。因此央行使用短期貨幣流動性安排工具,既體現了央行貨幣調控的靈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也暗藏有一定“私心”:

  春節之後,經濟形勢走勢尚不明朗,年後貨幣市場究竟怎么樣,央行其實也沒底,為穩妥起見,央行在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上需要留有“餘地”;而且春節期間對流動性需求具有明顯季節性,春節之後不少資金就會回籠。顯然,通過中短期方式來穩定市場利率,既能投放流動性,也能隨時通過MLF和SLF到期回收流動性,央行會大大提高調控貨幣主動權。

  而如果一旦再次降准,短期內不會把釋放的流動性收回去,會使得整個市場流動性非常寬松,這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世界各國對人民幣彙率貶值預期及貶值壓力,會再次釋放人民幣長期寬松信號;這樣會再次加劇人民幣彙率市場動蕩,令人民幣繼續承壓,無論對人民幣國際地位提高、還是對中國資本市場穩定都將形成不利沖擊,不得不令央行更加謹慎地實施降准貨幣政策。

  再說了,降准釋放充裕流動性,雖有利於穩定市場預期和利率;但如果過度采用降准措施,可能導致對短期利率過大下行壓力,也對穩定資本流動和彙率穩定產生不利影響。而且,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之後,存款基准利率和實體經濟關系在不斷減弱,就是說銀行間資金市場利率下降並不能傳導給實體經濟,使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直接下降,尤其過多的流動性也並不能真正注入實體經濟,達到緩解實體經濟融資難之目的。央行在降准中也是充分考慮到這一因素的。

  目前央行在執行貨幣調控政策上,始終盯住的是兩個目標,一是要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另一方面又要關注到流動性太過寬松會對人民幣彙率造成較大壓力,形成負面沖擊。而短期貨幣工具雖然有助兩個目標實現,但仍具有較大局限性,應該說還是權宜之計,因為隨著外彙占款大幅減少趨勢短期內難以迅速扭轉,加上春節臨近,現金需求增加、稅收上繳帶來財政存款上升以及1月信貸投放較多等因素共同影響,市場流動性仍有趨緊壓力;且SLF等工具對准備金率並不是完全替代的,加上短期貨幣操作工具需商業銀行付出成本,遠比不上降准無成本資金,因此,在春節之後,央行下調存款准備金的可能性將會比較大。(作者:莫開偉)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