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1

【首席专访】赖志文预警债务通缩:比衰退更恐怖

2016-02-22
来源:香港商報

  早前资金流出导致港汇转弱,险些触及港元弱方兑换保证水平。大和资本亚洲(除日本外)股票研究部首席经济师赖志文接受本报专访时警告,当前危机是1998年后又一场流动性风暴,若再加上联系汇率备受冲击,本港恐怕再次陷入债务通缩(Debt Deflation),届时不仅大量企业破产,经济亦会长期呆滞,比衰退(Recession) 更加恐怖。香港商报记者 邝伟轩

      「资金从港流出的压力相当明显,加上经济基调已出现问题,人民币升值及量化宽松(QE)衍生的利好因素逆转,港汇定必受压。」赖志文说。

  除了资金外流,赖志文说:「毫无疑问,港元在1月份确实是被狙击。」正如他所言,金管局扞卫联系汇率,肯定要「沽美元、买港元」,最严重会将留在本港银行体系内的港元储备全部销毁,「可以说,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发生的事,恐怕要历史重演。」

       港元正被狙击

  港汇转弱之下,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对冲基金狙击港元的一幕,重现眼前也并非不可能,因此,炒作联系汇率脱耻之说不胫而走。狙击之说不断发酵,一切可从10年前说起。赖志文解释,自2005年起环球市场经历了人民币升值、联储局的积极货币政策、以及2008年金融海啸过后的量化宽松措施后,资金如「细水长流」般进入香港,「银行体系约八成资金是来自香港以外,它们只是因应外围形势暂存在港,随时间过去,始终有一天要离开香港。」为安定人心,踏入2016年金管局多次向市场表达扞卫联系汇率的决心。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更指,相比1997年,香港金融状况实在稳定得多。赖志文不怀疑金管局的能力,「但问题是,扞卫联系汇率的代价是什麽?金管局在扞卫联汇的过程中,又会否耗尽银行体系结余和外汇储备?这才是值得我们关心的问题。」

       酝酿大风暴

  赖志文解释,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前夕,香港信贷膨胀的幅度已相当惊人,今天的信贷膨胀幅度,较1997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大量热钱流入香港的背后,一般大风暴正在酝酿当中。

  他说:「1997年,香港录得的净资金流入量少於500亿美元(3900亿港元),及至今天的净资金流入量,竟高达3200亿美元(2.5万亿港元),至於信贷膨胀的速度更见惊人。亚洲金融风暴前夕,香港信贷膨胀至约5000亿美元(3.9万亿港元),相反今天香港的信贷,竟较1997年再增大一倍,至约1万亿美元(约7.8万亿港元)……当这股巨大压力释放出来时,试问我们又何以抵御?」回归前后信贷急速膨胀的背后,与香港楼市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今天中港经济高度融合,不少涌港的资金不仅流入股市及楼市,银行体系冀透过借款予内地企业,扩大放贷额度。赖志文说:「以前香港都系炒自己楼斳,资产质素『烂船都有三斤钉』……但今日大量贷款借予内地后,正值内地产能过盛问题严重,要全数收回内地借贷甚成疑问,对此我们惟有『求神拜佛』,望濜钱可以返番转头。」

       债务通缩带来长痛

  债务通缩并非经济负增长,而是长期呆滞,情况更恐怖。赖志文说,长期呆滞下大量企业将破产,银行录得大量坏帐,更甚的是普罗市民对港经济失去信心,或会转持外币。他笑言「若上述情况出现的话,届时每一个人都是索罗斯(George Soros)啦!」1997年至2003年期间,香港经过典型的「债务通缩期」。政府成功击退炒家后本港仍未安寝,2001年科网股爆破加上「911事件」,香港经济再次掉头向下,及至「沙士」过后才见底,期间需时6年时间。若债务通缩重临的话,又会否拖至2020年至2021年才见底?赖志文不排除这个可能性,「只能说,若出现债务通缩,香港或要承受『长痛』,调整不能够在一至两年间完成。」

      内需:无法支撑香港经济

  访港内地旅客大减,为零售以至香港整体经济敲起警钟。另一方面,本港内部消费能够支撑经济力保不失的构思,直到今天仍然「阴魂不散」误导市场和公众。大和资本亚洲(除日本外)股票研究部首席经济师赖志文坦言,内需支撑经济是毫无事实根据的「假设」;资金流出香港之下,以往利好经济发展的正面因素将全部逆转,内部消费力随之大降,如何能撑起本港经济?

  内需势必收缩

  众所周知,在开放型经济体系下,流入本港的资金属「外部需求」,相反来自本地消费则归纳为「内部需求」。同时,坊间不少评论把「外需」和「内需」分开,未有顾及两者的关连性。赖志文提醒,两者其实密不可分,一旦外部需求逆转,内需亦无以为继。赖志文指出,过去十年资金膨胀带动香港内需和引发投资、消费以至整体经济同步上扬,一旦当资金流向逆转,有关的利好因素便随之而消失。

  零售惨淡推高失业率

  香港会否再陷通缩,目前言之尚早。赖志文认为:「当零售业惨淡,继而引发就业压力之时,香港内需仍可维持?」他肯定地说,香港的内部需求将难以支撑下去。

  回顾历史,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香港楼市持续寻底,企业接二连三倒闭,大型企业相继裁员减薪,香港内部需求因而持续不振。消费萎缩的结果,是经历长达68个月的通缩。香港自1998年11月起,消费物价指数长期录得负数,至2004年6月才走出通缩。

  外围:香港有两条路选择

  港元与美元挂耻,无法透过尝试调节汇率刺激出口来引导经济走出衰退。大和资本亚洲(除日本外)股票研究部首席经济师赖志文强调,中国内地、欧洲、美国三大经济体系不景气,香港要走出阵痛期,或需更长时间。

  须自力走出困境

  失去外力依靠,赖志文强调,香港要走向复苏只能靠自己,「内地复苏无期,倚赖欧美亦不实际,今后我们只能靠自己。」香港经济正在转角之际,赖志文称,当刻香港只能在「长痛」或「短痛」之间作出取舍:「债务通缩是『长痛』,要几年时间走出低谷。若选择『短痛』的做法,则要走向另一极端,放弃联系汇率,任由港元与美元脱耻。」取消联汇会有大震撼

  赖志文相信,港元与美元脱耻后,本港的经济衰退期会短一点,「但震撼力亦相对大一点。」相反,维持与美元挂耻,在资金流出下,香港则落入债务通缩的困境之中;可以预计,调整期不可能在一、两年间可以完成。

  为何香港即将面对的「阵痛期」,会较亚洲金融风暴更长?赖志文解释,1999年至2000年期间,正好碰上内地经济起飞,美国经济又同时复苏,中美两大「救星」帮助香港缩短阵痛时间,惟今天全球最大两个经济体同时陷入困境。

  银行:体系压力巨大

  债务通缩下,不仅楼市及消费受拖累,面对随之而来的信贷紧缩,银行体系亦难以独善其身。大和资本亚洲(除日本外)股票研究部首席经济师赖志文认为,正如上文所述,香港正值流动性风暴,资金流走触发港元转弱,不能排除演变成银行体系危机的可能性,未来银行恐怕要承受巨大压力。

  挟高息口致银行体系收缩

  过去银行为了增加贷款量,正如赖志文所说,大多采取「来者不拒」的策略,未有做好风险管理,以至今天面对流动性收紧时,纷纷追收贷款,「港元下跌时导致资金流走,金管局唯一应对方式就是挟高息口,持续干预市场的后果,就是银行体系面临收缩。」更甚的是,过去流入香港的资金,经银行体系再借予内地企业,一旦出现资金从香港流出,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赖志文说:「单看资产负债表,香港银行借予内地企业的贷款额,已多达6000亿美元(4.68万亿港元)。流动性紧张时,银行或向内地企业追收贷款,一旦无法收回,恐怕引起严重后果。」

       内地:反要加息去杠杆

  内地经济体系亦正面对结构性转变,面对转型及「去杠杆」的阵痛。大和资本亚洲(除日本外)股票研究部首席经济师赖志文坦言,内地要成功「去杠杆」,绝不能单靠减息降准,若期望使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恐怕只会加剧人民币的贬值压力。面对内地资产过度膨胀,想成功「去杠杆」要「用重典」,仿效俄罗斯及巴西等国家,反过来上调息口。

  或陷流动性陷阱

  自2015年起,内地经济增长放缓的风险迅速升温,人行为了安定人心,连番减息降准。赖志文表示,有关措施恐怕会带来反效果,甚或令中国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 的风险。

  然而,即使加息有助「去杠杆」和降低债务水平,赖志文坦言,「监管机构或许担心经济过度受苦而不敢加息,但这是『去杠杆』的必经阶段。」他又估计,一旦资金外流过於剧烈,当局迟早要掉头加息。

  过去不少例子证明,即使大幅减息,经济亦未必复苏。如1930年代,美国经历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后,即使利率已跌至1厘以下水平,经济非但未有明显复苏,反而於1930年代中期「二次寻底」。另一例子则是1990年代中期的日本,楼市泡沫於1989年爆破后,日本央行虽然奉行「零息政策」,但当地企业投资依旧呆滞,形成史称「空白十年」的惨况。

  赖志文言论重点

  ●香港恐再次陷入债务通缩,不仅大量企业破产,经济亦长期呆滞,比衰退更恐怖。●流动性风暴触发资金流走,有机会演变成银行体系危机。

  ●在内地、欧洲以及美国三大经济体系不景气下,香港走出阵痛期或需更长时间。

  ●内需支撑经济是假象,资金流出香港之下,以往的正面因素将全部逆转。

  ●内地要成功「去杠杆」,绝不能单靠减息降准,此举恐怕只会加剧人民币贬值压力。

  

[责任编辑:陈明汉]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