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師表示,進口原油資質已真正對地煉開放,兩桶油壟斷進口油源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本報記者 李春蓮
盡管油氣行業并不景氣,但是隨著油氣改革的推進,國家關于原油進口的紅利不斷下放,民營地煉正在迎來最好的發展時期。
近日,16家地煉成立中國石油采購聯盟,這在業內被稱為一件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從1995年民營地煉抱團“求原料”到聯盟抱團“采原料”,民營地煉正在一步步走向強大。
截至目前,共有12家地煉獲進口原油使用權,10家地煉獲得原油進口權。
分析師認為,兩桶油壟斷進口油源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民營地煉后期甚至可與主營煉廠分庭抗禮。
從抱團“求原料”
到聯盟“采原料”
2015年以來,地方煉油企業頻頻獲得政策紅利奪得原油進口使用權、原油進口資質。優質進口原油的不斷到位,地煉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但是民營煉油企業的腳步并未停止。
2月29日,中國(獨立煉廠)石油采購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正式宣布成立。
在業內看來,聯盟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民營地煉從銷售到原料采購已實現“市場化”特有的自由式發展。
據了解,首批加入聯盟的企業有山東東明石化、東營市亞通石化、山東匯豐石化、山東金誠石化等16家企業。該聯盟的成立主旨為組織有進口原油配額的地煉企業建立集中采購進口原油平臺,實現集中采購、一致談判、統一價格、集中結算、集中貸款、并按各自配額分量使用。
一位煉廠相關負責人士表示,形成抱團聯盟后對后期產品的銷售、融資、原料采購都有很大幫助。
同時,《證券日報》記者還了解到,3月20日左右,聯盟成員單位將在菏澤東明進行商討,就采購方案和細節進行進一步的溝通和落實。
卓創資訊分析師秦文平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民營地煉成立之初,關于原料使用權的 “生存戰”就在進行。從1995年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是以民營地煉抱團“求原料”到聯盟抱團“采原料”,民營煉廠的主人翁意識及話語權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兩桶油
壟斷進口油源時代結束
據了解,為深化石油石化行業體制改革,1999年山東地煉僅被保留21家,不足200萬噸/年的煉油產能。
截至2015年底不到17年的時間,山東地煉總數達到60余家,增長速度已不可按倍數測算。以山東地煉為典型代表的民營煉廠,在“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間發展迅猛。
隆眾石化網統計的數據顯示,2008年,山東地煉的一次加工能力為5040萬噸/年,“十二五”期間進入了發展高峰時期,2011年、2012年平均增長幅度83.13%。截至2015年,山東地煉的一次加工能力達到了14820萬噸/年,占全國總煉油能力的19%。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國石油供應體制的特殊性,國內地方煉廠的原料供應相對局限。目前,我國地煉的主要加工原料有國家配額原油(少量)、新疆、遼河產稠油、進口燃料油、稀釋瀝青、馬瑞原油,其中進口燃料油占加工總量的73%以上。由于這些原料密度大,硫含量高、堿性氮含量高(堿性氮含量較高會導致催化劑使用期限縮短),以此為原料生產出的油品收率低,同時存在密度大、硫含量高的問題。另外,進口原料的價格高于原油價格,使得煉油利潤持續虧損。
而這種艱難的日子正在成為過去。隨著油氣改革的推進,國家政策紅利不斷下放,給地煉企業未來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根據隆眾石化網的數據統計,自2015年下半年以來,發改委已陸續公布23家請使用進口原油的地方煉廠符合規定,截至目前,正式獲批的地煉企業共計12家,總計申請進口原油使用配額5139萬噸。另還有2家企業正處于公示期階段、9家材料審核通過的企業,共合計申請配額3811萬噸。
除了進口原油使用權的申請如火如荼外,地煉企業對進口權的申請也積極響應。目前已獲得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資質的企業共10家,合計進口配為4239萬噸。
隆眾石化網分析師薛群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方面煉廠獲得“雙權”,另一方面“抱團”形成采購聯盟可以進一步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推進實現集中采購、集中結算、集中貸款,并且對推進我國能源市場化進程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參與上述聯盟的16家企業中,已有6家獲得了“兩權”(進口原油使用權和原油進口權),意味著這6家企業理論上已能夠獨立操作進口原油的全流程。
“進口原油資質已真正對地煉開放,兩桶油壟斷進口油源的時代一去不復返。逐漸發展壯大的地方煉廠,正迎來史上做強做大的最好時機,后期甚至可與主營煉廠分庭抗禮。”隆眾石化網分析師李彥還認為。
在李彥看來,國內地煉煉陸續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從源頭上解決了“看臉色”過日子,以及“吃不飽”的問題,目前地煉獲取的原料數量幾乎可以滿足全年,開工率也創下了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