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家長該不該做作業?

2016-04-18
来源:香港商報

  流深

  近日,河北省石家莊市教育局出台了一個針對學生作業的「九條禁令」,禁令禁止的行為包括:布置數學拓展作業、要求家長打印、傳達、批改作業、制作各類小報、蒐集資料作業、要求家長在節假日陪同參加指定活動、讓學生參與投票點赞、安排讀書徵文活動等。當地教育局表示,之所以出台這個政策,是因為這九種比較普遍的現象「容易加重學生和家長負擔」。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加重「家長負擔」,這種「加重家長負擔」的行為確有愈演愈烈之勢。然而問題在於,是不是所有家長都反對這樣的「負擔」呢?畢竟在調查中,亦有約四成的網友支持與孩子的「互動式作業」。

  說到底,孩子的教育不能僅僅依靠老師,家長亦是孩子在教育中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參與者。事實上,無論從教育理論還是實際經驗來看,與教師的影響相比,對孩子的素質培養、性格養成有更大影響力的,恐怕還是自己的家長。然而在現實中,卻是很多家長以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和精力作為藉口,拒絕履行作為家長的教育責任;甚至不少人認為孩子已經送到了學校,教育就應該是老師的責任,類似「親子互動作業」的本質,不過是老師將自己的責任「轉嫁給了家長」。

  在快速運轉的當今中國,「加班成風」、「忙成狗」確是很多家長的真實寫照,再加上中華文化中固有的代際隔膜,與其說「過載」,倒不如說中國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席」才是常態。由此導致很多孩子與家長感情生疏、缺乏了解,嚴重的甚至引發出孩子的心理問題或是家庭問題。應該說,類似「親子作業」的理念和初衷都是很好的,對於部分家長和孩子來說,亦肯定能產生積極的溝通作用。然而,這樣的新模式不僅需要家長有投入相應時間和精力的條件,亦需要家長有足夠的文化水平和理念認同。只是在許多家長陳舊的教育觀念中,自己的責任仍僅停留在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對孩子其他方面成長的參與與呵護,都是「過分」的「負擔」。

  放眼西方發達國家,家長參與孩子的家庭作業、課題研究、與孩子共享課餘時間等活動,是其教育體系中經常出現的作業內容。但是這樣的作業內容,必須與當地的教育體系、人文素養等因素相輔相成。因此,在發展不均、觀念蕪雜的當今中國,「親子作業」引發爭議并不奇怪。但也正是如此,中國才更加需要多種多樣的教育實踐。從這個角度來說,家長該不該做作業,更應該讓老師、孩子和家長們自己來決定。一刀切式的「禁令」,還是少一點為好。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