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1

【商报聚焦】香港再工业化 创科最具潜质

2016-05-09
来源:香港商報

  随着特首梁振英於其施政报告提出香港「工业化」以及创新及科技局正式成立,「再工业化」成为本港工商界的热门话题。香港工业总会认为,有潜质进行「再工业化」的香港产业有三大类,分别是先进制药业、机械人技术及先进工业物料。香港商报记者 韩濠昕经济转型方案不可一概而论

  香港工业种类繁多,工总主席郑文聪教授就此指出,不同制造商生产特色及业务重点各有不同,因此,谈及最适合香港经济转型的「再工业化」方案时,不能一概而论。事实上,「再工业化」确实有许多可行方向,例如推动转型升级,并将合适的工业程序回流香港或在港设立新生产线;或促进官产学研在创新科技研发及产业化上的合作,催生本土的新先进制造业;以及致力强化传统及优势产业,提升当中的研发及技术等。

  据了解,部分在珠三角发展并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港商,不太可能将整条生产线回流返港,因此,有港商决定将一部分占地少但附加价高的生产部分(如设计、研究开发)回流,利用香港优势提升公司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一些港商则把握香港在创新科技上的优势,投入研发高新科技应用,以发展先进制造业。

  三大产业具再工业化潜质

  谈及有潜质进行「再工业化」的香港产业,郑文聪提出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先进制药业如疫苗生产及制药行业。如在大埔工业区及元朗工业区设有多间中西制药厂房,生产严格遵循「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品质备受肯定。而在创新及科技基金的资助下,科研机构及业界更积极发展有关开发新药、传统中药现代化及改良药物配方的项目,加上该行业土地需求不大,香港在发展这类产业上很有优势。

  第二类为机械人技术。郑文聪表示,自动化发展及机械臂的使用,近年更促进了传统工业生产程序转型升级。「再工业化」强调的机械人发展,并非停留於以机械代替人手进行重复性高的生产步骤,而是着重「智能机械人」研发。目前,机械人技术覆盖的范畴甚广,从工业生产的全面自动化到医疗机械人,用途可由护理家居至执行危险性高的工作,是未来「再工业化」的一大方向。

  第三类就是先进工业物料。郑文聪举例称,如纳米光学涂层在照明工业的应用,或以废料再造的环保石砖应用在建筑业等,新物料能为工业发展带来重大突破,其专利成果更能大大提升香港工业技术的国际地位及竞争力。香港拥有卓越的研究基础,中小企业可充分应用此等研发成果,从而发展先进制造业。

  提升「香港制造」竞争力

  郑文聪表示,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分析,制造业相较於其他产业有最大的多重效益。制造业生产每1美元产品,将带动其他部门1.4美元的产出,有利创造制造业及非制造业的就业岗位,带动实体经济发展。他相信,「再工业化」有潜力为香港带来庞大的经济效益,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并平衡及稳定经济结构。而「再工业化」中科研成果的应用,能缩短生产周期、提升效率、减低成本,提高「香港制造」品牌在国际间的竞争力。

  郑文聪续指,除此之外,「再工业化」更能为本港年轻一代提供大量的专业就业机会,增加工业人才之余,并为其制造向上游的途径,有利经济及社会发展,解决香港经济结构过分依赖金融及服务业的失衡情况,使香港经济更多元化并回归「实体经济」,令香港经济更稳定。

  财爷:再工业化可成新增长点

  继特首梁振英将「再工业化」描绘在施政报告中,财爷曾俊华早前亦在其网志中力挺「再工业化」。他提到,世界工业强国如德国、美国和日本等,近年都在积极推动「再工业化」,中国也於去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十年发展计划,力求推动制造业朝高增值方向升级转型,迈向智能和绿色制造。而香港拥有优秀的科研人才和设备,研究成果丰硕,港府一直致力推动院校和业界合作,将研发成果带到应用层面,相信这些新产品和技术,将成为香港经济的新增长点,令香港产业更多元化。

  科技带动经济关键在「应用」

  曾俊华坦言,香港要踏上「再工业化」,并不是要将劳动密集的低技术制造业搬回香港,而是要结合高端科技,发展智能化、高技术的制造业。香港在机械人技术、医疗仪器、资讯科技和物联网穿戴装置等方面,均有不俗的基础和发展潜力。推动创新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是今年《财政预算案》重点,例如港府计划注资20亿元成立「院校中游研发计划」,资助大学进行更多应用研究;亦会增加「现金回赠计划」的资助金额,鼓励业界投资进行研发。港府也会继续支援大学以及数码港和科学园培育的公司,将它们的研究成果商品化。

  要以科技带动经济,财爷认为关键是「应用」。他表示,即使拥有最先进的科技,仍需结合实际环境和自身优势,以达到推动产业发展的目标。在政府大力推动下,香港的创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成为国际上增长最快的创业中心之一,不少海外的初创企业和人才都被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营商环境所吸引,带着尚属雏形的产品,甚或是「一条好桥」落户香港,以香港作为进一步研发和测试的基地,再配合内地生产线,进军亚洲以至世界各地市场。

  初创企业具强劲生命力

  创新研发并不仅局限於传统的大企业和厂家。近年就有不少例子,说明规模细小的初创团队,甚至是忽发奇想的年轻学生,也能参与其中,带来创意十足的新产品和技术。为此,本港高校大力支持学生开发创意思维。如近年3D打印技术快速成熟,不少学校都添置了3D打印机和提供培训课程,培育学生设计和创新的能力。理工大学也将於年内成立一所具相当规模的3D打印中心实验室,肯定大大有助新产品的应用和研发。

  「新」工业化并非「再」倒退

  日前,德国工商会有限公司(GermanIndustryandCommerceLtd)总裁宁马克(WolfgangNiedermark)接受本报专访时,亦提出香港应推动「再工业化」的建议。大力推介德国工业化4.0经验的宁马克说:「据我理解,大家谈『再』工业化,其实是讨论『新』的工业化,用『再』字可能会产生误导和混淆,『再』字有回到从前和倒退的意味。」宁马克表示,「现在21世纪,要『工业4.0』,没有人会期望传统劳动密集的生产线,以及辛劳的重工业,如钢铁、炼油等等产业去到香港,目前香港93%的经济是由服务业支撑,制造业已边缘化。」香港可发展城市农业

  宁马克认为,香港如果要尝试工业化,应推动「工业化4.0」,引入创新、高端、高增值产业,例如城市农业或食物加工就是不错的选择。他指出,过往人们认为郊区才是生产食物的地方,但如今时代改变,现时生产蔬菜不需要广大土地,只要有肥料养分就可以,这就可以利用面积细小的生产区,如在工厂大厦中生产等,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他建议,香港用新科技和创新的制造模式去生产,建设城市农业/市区食物加工业。

  宁马克强调,香港的优势是成为中国引进新技术的桥头堡,以及进入中国与东南亚的门户。此外,作为亚太区的中心,香港有能力满足管理亚太营运的服务需要,十分适合作为亚太总部,因为香港拥有最佳营商环境、完善物流、高水平科技基地以及高超效率,更是良好宜居城市,能吸引大量人才来港。

  着力打造亚太中心

  以宁马克所见,过去10年间,德国众多跨国企业都毫无疑问地选择了香港作为亚太地区总部。香港作为一个开放的国际金融、通讯和商业中心,一方面可以配合内地生产基地的需要,例如为它们建立和营运面向世界的数码运作平台;另一方面亦可把部分适合的先进生产引回香港,为本地经济锦上添花。

  外国经验难照搬 再工业化难关多

  多年来,本港产业过分偏重地产和金融服务业,经济发展一度遭遇瓶颈。为此,港府积极提倡香港「再工业化」,希望令本港经济结构更健康,厂商方面对此亦反应良好,惟民间尚欠热情。本港官员经常引述德国政府推行的「工业4.0」,但有分析称,香港现时几乎没有工业生产,实际情况与德国很不同,要抄也抄不来,亦有经济学者认为香港要搞「再工业」难度较高。

  活化工厦助长业主霸权

  有分析指,港府近年来的活化工厦政策,只令地产商和业主受惠,对许多创业者而言,活化工厦令租金飞升,反而令本港工业更加难做。港府应从中汲取教训,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政策。

  港区人大代表、经济学者刘佩琼就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之后,各国分工日趋明显,香港经济虽然偏重地产、金融和服务业,但当前的产业结构并无大问题;如硬要推行「再工业化」,本港并无优势。

  再工业化创造职位有限

  亦有市场人士批评称,所谓「工业4.0」,其实是大量运用机械人,很难为香港增加新的工作机会。

  此外,近年来科学园亦有一些香港创业者,希望把生产搬返香港,原因包括香港保护知识产权、内地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希望帮助提升香港本土就业等,却因难以寻到租金相宜的工业单位供应而搁置计划。 

[责任编辑:陈明汉]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