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

起底莆田商幫:壟斷多個行業 莆田系僅是一個分支

2016-05-12
来源:新京報

  5月10日,忠門鎮豪宅林立,不少人在豪宅一層租下門臉房,經營家具建材。新京報記者 朱自潔 攝

  5月10日,在莆田市北高鎮埕頭村,正在建設的莆田國際珠寶產業園。 新京報記者 朱星 攝

  5月11日,閩龍陶瓷總部基地,裏面有大量莆田人從事經營活動。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魏則西事件”將莆田系推到了輿論的風口。而掌握著全國80%民營醫療市場的莆田醫療系,僅僅是莆田商幫中的一個分支。

  記者在福建莆田實地走訪發現,除了民營醫療,莆田商幫還壟斷著其他多個行業的市場份額。比如,以忠門鎮為主的建材系,以北高鎮為主的黃金珠寶系,以常太鎮為主的重慶雞公煲系,等等。

  通過地域和血緣構成的宗族文化,莆田商人大都以家族為單位,一旦發現商機就會以“傳幫帶”的形式帶動周圍的親人朋友一起做,並慢慢打通所在行業產業鏈上下遊。逐漸形成了“一鎮一產業”的抱團經商模式,活躍在全國各地。

  經商,是莆田人的傳統,在當地有句老話,“無莆不成市”。

  記者以莆田系忠門鎮的建材幫為采訪樣本,試圖還原莆田商幫從外出求生到發家致富的路徑。

  忠門人是莆田最早走出家門的商人群體,據統計,莆田人大約占據了全國70%的木材市場。

  為了生計外出

  建材幫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莆田忠門鄉下的蒸籠生意。

  家住福建莆田東埔的李國寶,被孫輩們稱為忠門人走出家鄉闖碼頭的“活化石”。

  “我1972年就開始走出家門,當時才20歲出頭。”5月10日晚間,67歲的李國寶在其家中對新京報記者講述了他的發家史,“當時家裏吃不飽,為了不挨餓,只能跑出去。”

  東埔鎮原屬於莆田市忠門鎮,1997年,忠門鎮一分為四,除了保留原來的忠門鎮外,增設山亭、東埔、月塘3個鄉,2000年,東埔撤鄉設鎮。

  雖然在行政劃分上東埔已經不屬於忠門鎮,但李國寶一直還是以忠門人自居,其個頭不高,戴著眼鏡,皮膚黝黑,寬闊的肩膀微微前傾。

  “當時出去就是做蒸籠,挑著工具擔。”李國寶稱:“這是我家祖傳的手藝,我爺爺是做蒸籠的。”

  據《莆田縣志》推算,忠門鎮的蒸籠工藝始於明代中葉。雖然有祖傳的手藝,但走出去最初的原因,多位商人都稱,是為了生存,沒得選擇。在莆田,像這樣依靠著一門手藝出門闖的,除了忠門鎮,還有做珠寶黃金首飾的莆田北高鎮,該鎮被稱為“中國珠寶黃金之鄉”;東莊鎮也是依靠陳德良發現的一個治療痔瘡的偏方開始走街串巷,最終衍生出了今天龐大的民營醫療體系。

  據李國寶稱,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對人口遷移管理得很嚴格。一旦在外地被發現外鄉人身份,就會被“遣返”。

  那個時候出門之前,要先去大隊開一個證明,上面寫著“某某出去做蒸籠”之類的,就算是一個通行證明。

  “先去的江西南昌、九江,再到武漢、北京。全中國我都跑遍了。”李國寶笑著說,為了防止暴露外地人身份,自己和同伴走在同一條路上時,都會一個走在路東,一個走路西,防止一說話,用了鄉音,被當地人發現。

  李國寶介紹,當時,全國別的地方的蒸籠是柳木的,他們做的是福建這邊特有的杉木,蒸出來的饅頭更香。“挨家挨戶推銷,按他們的要求的大小做,像那種蒸小籠包的,一個三四塊錢,大的可能一兩百。”李國寶說著張開雙臂比畫著。

  對於收入,李國寶稱,當時一年能賺到1800塊就很好了。

  李國寶稱,那時候,想的就是怎么吃飽飯,從來沒有想過商業兩個字。更沒有想過,自己的後輩們,如今會在全國的木材、瓷磚、衛浴、不鏽鋼等建材行業占據重要的市場份額。

  至於彼此間的競爭,李國寶不願意多聊,其稱,建材市場規模很大,而且都會和廠家約定好,像一個小一點的城市,一個品牌只有一家代理商。“大家都很重義氣,都是一個地方的人,有什么問題一起溝通”。

  一位忠門商人稱,出現競爭矛盾了,都有幾個行業的老師傅出面,他們不一定最有錢,但有聲望,一般情況下會居中調停。莆田人講的是能者生存,做不起來還可以退下來到老鄉那裏一起幹,這樣的人才很受信任和歡迎。

  靠木材生意起家

  “改革開放”之後,商業政策逐步放開,忠門鎮的人離開家門的越來越多。

  李國寶稱,1979年,他帶著隔壁家的一個年輕人一起來到北京做蒸籠。晚上住在郊區,白天坐車到城裏。3年之後,李國寶陸續把自己的兒子和侄子帶出來做生意。開始做木材生意。

  “當時,我主要在湖南、福建等地找原材料,發貨到北京,孩子們在北京負責加工銷售。”李國寶稱。

  李國寶介紹,忠門人做一個行業,是會打通整個產業鏈,有的尋找原材料,有的進行運送,有的做加工,有的銷售。整個產業鏈上都是我們的人。

  忠門人帶著木材進京,還被當時的媒體報道記錄了下來。據《法制日報》1994年的特刊曾發表的《“遊擊隊”與“正規軍”的較量——記莆田農民躋身全國木材市場的曆程》中報道,1982年春,莆田人從江西、湖南、廣西等地大批運松木到北京。

  當時的北京正在進行大規模城市建設,木材的需求量不斷加大。

  1985年,國家開放了南方集體林區木材市場,允許林農和集體的木材自由上市,實行議價議銷。

  《法制日報》的前述文章稱,1986年春,1000多名忠門人就到雲南思茅、大理等地,分割包圍各地主要產材縣和部分國有林業局的經銷部門,通過“拉關系”、“走後門”,包銷了當地的大部分木材。1986年3至10月,忠門人平均每天發運一百個車皮木材,為北京亞運場館建設輸送了大量木材。

  不過,在當時,木材還屬於國家重要生產資料,並不允許個人或未取得許可的單位經營、倒賣。

  帶著木材進京的忠門人遭遇了政策難題。

  《法制日報》的文章中,記錄了忠門人的解決方法:1985年底,忠門商人帶著從莆田開具的外出許可證和當地工商部門核發的“經銷竹木制品及半成品或南方木材”的營業執照,和曾有過業務往來的中國農建公司北京分公司達成“掛靠”協議:由莆田人組織木材資源,尋找經營場地,自行銷售,每戶每月繳納1200元管理費和百分之三的營業稅。農建公司北京分公司則為莆田人經營代簽合同,蓋租地章,提供銀行賬號和發票。

  除了從南方運木材外,1987年,大興安嶺火災,莆田人湧向大興安嶺,把過火的木材全都買下來、運出來,從中賺了大錢。

  李國寶稱,莆田人中從事木材行業的,又大部分是忠門人。時任福建省省長蘇樹林曾在2013年稱,據統計,莆田人大約占據了全國木材市場70%的份額。

  “傳幫帶”下遍地開花

  莆商闖市場往往是“一個人帶一家人、一家人帶一族人、一族人帶一村人,”2013年,蘇樹林在莆商回鄉創業大會上講話時總結道,於是便有了忠門人制蒸籠、東莊人辦醫院、榜頭人雕紅木、北高人打金、江口人做電子表,形成了親友相幫、協作互補。

  李國寶稱,最初大家都是和熟人一起出去,也更放心。掙了錢都是平分。

  一位不願具名的忠門商人表示,由於獨特的村文化衍生出最開始的傳幫帶文化。

  莆田當地一位官員也告訴記者,當地宗族觀念比較強,所以出去做生意,一般都是帶著親戚或者要好的朋友一起,而結婚嫁娶,早前一般都在一個村子或鎮子內。

  蘇樹林曾總結莆田人過年回家必須做的幾件事中,其中一件就是回家娶妻。“莆田人講,出去錢掙得再多、官當得再大,也要回莆田娶妻。”

  “獨特的姻親關系導致了一個鎮一產業的現象出現。”鄭國賢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鄭國賢是莆田當地人,當忠門鎮還是忠門鄉時,其就做過該鄉的副鄉長,之後也曾在北高鎮任職。鄭國賢目前是莆田市委宣傳部調研員、福建省作協主席團成員。1997年,鄭國賢完成長篇報告文學《漂迫的家園》,該書描述了莆田忠門人走出家門創業的曆程。

  1991年李國寶和子侄們,從木材行業轉向瓷磚批發。

  “當時是四川那邊的瓷磚生產廠家,願意給我們墊資開店,賣他們的瓷磚,從那時候起,全家人就都轉型做瓷磚生意,一直做到現在。”李國寶稱。

  目前,僅在北京,就有許多忠門商從事建材貿易,他們主要集中在東三環外的十裏河閩龍,以及昌平地區的回龍觀建材城。

  在十裏河地區的“閩龍陶瓷總部基地”,是北京最大的陶瓷專業市場,市場商戶百分之八十來自福建,其中大部分來自莆田市。

  來自莆田忠門鎮的陶瓷經銷商戶張林(化名)大部分同鄉從事陶瓷衛浴、不鏽鋼、瓷磚等建材等行業。“莆田人在外做生意多‘傳幫帶’,使得莆田的產業分布呈片狀,”張林的老家村子裏大部分人從事陶瓷行業方面的生意。

  張林和很多老鄉一樣,在“傳幫帶”的商業模式中扮演著“承上啟下”的角色——當初張林由同村人帶著入行,自己生意做大後,再帶親戚朋友入行。如今,在張林的帶領下,張林的大部分親戚都在從事陶瓷生意。

  張林最初跟著父親做建築材料生意,2001年左右,陶瓷生意火爆,張林決定跟隨同村人做陶瓷生意。

  “佛山人做瓷磚,我們莆田人賣瓷磚,”張林介紹,其老家所在的忠門鎮的同鄉多從事建材、陶瓷、木材、鋁合金等建材行業。“都是一帶三,三帶五,金字塔一樣慢慢發展壯大。”

  “關鍵是看一個地方的氛圍,你周圍的人做什么,你可能就會做什么生意,”張林說。

  “從無到有”的莆田商人

  李國寶的轉型做建材只是忠門鎮商人的一個縮影。一位忠門商人表示,開始做木材生意時,國家正致力於推動城市基礎建設,是個很好的時機。

  對於莆田人為什么可以在一個行業中占據領先地位,李國寶分析稱,主要是走出家門早,在改革開放之前就開始全國跑,積累了經驗,大家抱團發展,上下遊都有我們的人,發展的快;還有就是能吃苦,敢幹。

  對於現狀,該商人稱,現在市場整體規模在縮小,意味著進入全面轉型時代,金融業、IT業等都是選擇的方向,“大家開始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人脈、資金儲備等因素而做不同選擇。”

  同為忠門人的北京通廈投資開發集團董事長陳春玖,早先在京、津、冀從事木材經營,1996年也向建材業轉變,在北京建設了建材城、綜合市場、家居與花卉市場等。

  北京京奧港集團董事長王子華,同樣來自於莆田忠門,其於上世紀80年代初到北京,從木材生意起家,1996年成立京奧港集團,業務向鋼材產業轉型。2000年涉足金融領域,投資了北京銀行、北京農商行、首汽集團。2014年,京奧港集團旗下的北京京奧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進軍能源行業。此外,王子華還涉足了融資租賃和基金行業。

  1983年開始創業的忠門人郭加迪,成為了忠門人中的一個“另類”,其1989年前往匈牙利,從事國際貿易,並於1994年進入鞋業。1999年,郭加迪又進入房地產業。

  蘇樹林曾稱,莆田人“精”在無中生有。莆商善於無中生有、化腐朽為神奇,在一窮二白的地方,創造了“無醫生醫、無木生材、無金生金、無鋼生鋼”的商業奇跡,湧現出一批“醫藥大王”、“木材大王”、“珠寶大王”、“鋼鐵大王”。

  67歲的李國寶已不再擔心操心這些:“現在都是孩子們做主,我主要在家養老。”2006年,李國寶也在家鄉建了一棟大房子,有一個簡單的庭院,一樓牆邊還有一個小假山。

  這也符合莆田人另外一個特點:回家建大房子,光宗耀祖。這一點,從東莊鎮、忠門鎮和北高鎮的房屋中都能看到,一棟棟4層甚至更高的別墅密密麻麻矗立在各個鎮上。

  ■ 對話

  “莆田系需要脫胎換骨”

  就莆田系和莆商在當下遇到的問題,新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民良。他表示,莆商和莆田系是社會商業資本發展的產物,但莆田系醫院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在加強政府監管的同時,莆田系需要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新京報:莆田商人多是家族式、抱團地發展模式,你如何看待這種商業關系模式?

  周民良:利用當地資源,親朋好友結夥做生意,在我們國家很普遍。因為本地資源有限,把本地的親情、關系等資源與資本結合起來,開拓不同的市場,這種抱團的發展呈現出集群式、專業化的商業模式,是利用市場機制。

  就莆商的發展來看,有其成功的地方。但是這種模式中存在非規范的地方,政府應該加強管理,給資本套上專業化、規范化的龍頭。

  新京報:“魏則西事件”發生後,有網友質疑放開醫療等領域的民營經濟的發展方式,對此你怎么看?

  周民良:不光是網友有這樣的看法,也有學者提出了這樣的質疑。現在的一些經濟領域,任何民營經濟都可以參與。資本本身追求盈利和回報,但如果為了一味地追求利益而逾越法制的紅線,如果不監管的話,就會出現魚龍混雜的局面,甚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不管是民營資本還是國有資本,關鍵在於能夠提供好的服務。政府在其中應該制定透明的機制和規則。

  新京報:對於這次事件中莆田系暴露出來的一系列問題,你怎么看?

  周民良:莆田系是商業和資本的產物,對整個國家的某類醫院都有著很大的影響。莆田系發展利用了市場經濟的基礎,但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至少醫療領域如此。有些問題莆田系醫院本身需要反思一下,但是政府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角色。

  過去很多年,很多問題的出現多是政府監管不到位,政府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市場化本身有一定的規律性,但是醫療、教育等領域與民生息息相關,政府的監管更為重要。為公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這是政府應該提供的基本的服務,這些服務在任何國家都有嚴格的規范,我們需要向發達國家學習。

  目前除了政府要加強監管,為了適應未來,莆田系需要聽取公眾的批評,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具體來說,莆田系需要提高自己的服務能力、服務質量、專業化水平等。

  記者手記

  沉默的莆田商幫

  在外界眼中,莆田系成為了莆田市秀嶼區東莊鎮從事醫療行業的莆田人的代名詞。但從事醫療行業的,只是莆商中的一部分人。

  2015年12月落馬的福建省前省長蘇樹林,在2013年“歡迎莆商回鄉創業大會”上稱莆商是閩商的精英,並曆數莆商從事的行業,從北高鎮珠寶、東莊鎮的醫療到忠門鎮木材。

  不過,相較於莆商走出家園之早和取得的成績,莆商一直躲在輿論關注的背後,除了莆田醫療系,其他行業的商人鮮被外界關注。

  在魏則西事件中,莆商也是一如既往的沉默。不僅僅是風口浪尖地醫療系,其他從事木材建材、珠寶黃金行業的商人,面對記者的采訪也都諱莫如深,還未等發問就直接掛掉電話。

  一位商人稱,最近氣氛比較緊張,整個莆田系都受到輿論的關注,大家都不願意出來說話,怕成為眾矢之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害怕得罪莆田醫療系的人。或許還因為,熱點總會被新的熱點取代。

  相較於外界輿論的關注,以及來東莊鎮探訪的一波又一波媒體,莆田顯得很安靜。

  從某種意義而言,莆田也算是一個外出打工人口居多的城市,只是,很多打工者成為了老板。雖然豪宅林立,但像東莊鎮、忠門鎮、東埔鎮,家中都是留守老人居多。

  當地出租車司機表示,莆田平時不堵車,一到過年或者清明,外地的莆田人都開車回鄉後,城市就開始擁擠。

  在莆田開出租車的,大部分都是外地人。短短幾天,記者就遇到3個來自江西宜春的出租車師傅。其中一位司機表示,開出租車現在賺不了錢,他打算也開個網店,從安福點商城拿貨賣鞋子,“一雙有100塊的利潤”。

  經商的風氣也致使莆田民營經濟發達,2015年1-10月,非公經濟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90.6%,是莆田工業的主要支柱。一位政府官員表示,莆田這邊是民間比政府有錢。

  2013年,莆田市政府召開莆商回鄉創業大會,希望在外的莆商能夠回鄉創業。

  新京報記者 朱星 侯潤芳 發自福建莆田、北京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