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6

汪恩光 與紅旗邂逅 換來一生至愛

2016-05-23
来源:香港商報

  汪恩光 與紅旗邂逅 換來一生至愛

  【香港商報網訊】第十二屆文博會在深圳會展中心開展期間,6號館藝術品館首次引入知名紅旗車藏家汪恩光的汽車裝置藝術。展覽會場,一輛生產於1959年的經典紅旗CA72轎車和汪恩光多年收藏及其親自設計的多款紅旗車模與觀眾見面。藏家汪恩光亦於5月15日在會展中心舉行一場關於“創意、設計、藝術三者的關系”講座,與眾分享其與紅旗車的緣分和對藝術設計的獨到見解。香港商報記者 陳柳燕

  少年初見即著魔

  汪恩光是一名香港實業家,20餘年來累計收藏了7輛紅旗車,成為現今國內最知名的紅旗車藏家之一。

  談到此次參展的初衷,汪恩光表示:“自打第一次見到紅旗車那天,我就著魔般地愛上了紅旗車,它是中國民族汽車行業的代表,見證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曆史,五十餘載風雨路程,凝聚了多少中華兒女的中國心,展現出中國人對精致文化的熱愛,對工匠精神的尊崇。”他說,“作為中國民族汽車行業的代表,紅旗品牌令我敬佩,我想通過此次展覽,號召更多人關注中國汽車的命運,關注民族自主品牌及其創新模式的發展。”

  汪先生與紅旗結緣從他孩童時代開始,他告訴記者,上世紀60年代,當他還是個少年時,一次在香港舉行的國產車展上,第一次近距離目睹了一款紅旗轎車的風采,他回憶,“當時展覽現場最受歡迎的是一台紅旗CA770轎車,周圍圍滿了參觀人群,裏三層外三層。”輪到汪先生參觀時,他瞬間被眼前這款大氣典雅而又極富尊貴氣息的紅旗轎車所震撼,莊重的外形加上琺琅與胡桃木並嵌的內飾,顯示出那個年代高級轎車的頂配級別。他說,“震撼於那輛轎車制造工藝的精湛,更震撼於國產汽車的出色,為能多看幾眼,我甚至不厭其煩排了五次隊伍,一再睹紅旗轎車的尊容。”

  另一次與紅旗車邂逅是在1981年,當時他在北京旅遊時下榻某一賓館,在門口所見。然而,也是當天,他聽到了“老紅旗將停產”的消息,這令他格外震驚也遺憾萬分,自那之後,為能擁有一輛老紅旗,他不辭辛苦地開始了漫長的紅旗尋覓之旅。

  癡迷老紅旗收藏

  從1995年起,汪恩光先後在朋友的幫助下,開始收藏紅旗車。而對於每一輛收藏的紅旗車,汪恩光都將之視為珍寶,不惜花費幾倍於收藏的價錢去對它們進行維修、翻新。其中有一輛存放在香港的加長版紅旗車,周恩來總理曾用它接待過美國總統尼克松,這是紅旗曆史上唯一一輛加長版的老紅旗轎車。汪恩光透露,為修理這輛車,已經花了170多萬元,然在他看來,這輛車獨一無二,它所承載的文化價值是無法用金錢去衡量的。

  在紅旗車的曆史上,一汽於1964年開發的紅旗CA770型三排座高級轎車曾承載了中國外交的光輝使命。這輛車結合了工業設計原則與中國傳統元素,代表了當時國內轎車開發的最高水平。在汪恩光收藏的眾多老紅旗中,就有一輛紅旗CA770轎車,是他2002年從市場購得。後來,汪恩光應邀將這輛車入駐法國國家汽車博物館(法國米盧斯汽車博物館),談起贈車故事,他感慨,“該館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博物館,曆來只展示和收藏歐洲車,紅旗CA770轎車作為國產車品牌首次應邀入駐該館,是國產車走向世界的難得機遇,對民族汽車品牌的意義非常重大。”他說,“這是人生中一次非常難忘的經曆,是值得記錄的故事。”

  紅旗精神托起創業夢

  汪恩光介紹,他在模具設計研究生畢業後,便將自己所掌握的美術技能融入到工業設計領域,並嘗試著創業。上世紀80年代,他帶著僅有的2800元港幣來到東莞茶山鎮創業,“在那片荒蕪的土地上,在村民的幫助下,我與合夥人沒日沒夜艱辛付出,終於創辦了第一家以設計和制作廚具的康加集團。”2003年,汪恩光又創辦了世紀龍合金模型有限公司,著重開發及制造中國經典汽車品牌模型,其中以“紅旗”和“解放”系列最為卓越,因其精密的制作流程和高仿真度的品質而大受車迷稱贊。

  在汪恩光看來,紅旗之於他遠非一台車那么簡單,“紅旗精神”於他而言,已遠遠超越了那種單純意義上人定勝天的人生境界,它象征著“堅持、拼搏、無懼、自信、創新”等多元化的價值元素與民族氣節,也早已幻化成自己生命中的一腔熱血,注入生活與工作,使“紅旗精神”得以延續、發揚下去。

  作為一名工業設計師與民族實業家,他說,“希望今後我所做的事情能夠同時體現我作為工業設計者與藝術家的雙重身份。以此次展覽為契機和切入點,秉承著工業藝術家的那種工匠精神,貫徹精致文化的承存,重新投入藝術創作。從工業鑄型的角度切入藝術創作,進行一種全新的藝術嘗試。”

  此次展覽由另一位紅旗車迷“深圳畫院專職畫家”陸佳全程策劃。同步展示其創作的多幅“紅旗”主題繪畫。陸佳說:“我對汽車文化情有獨鍾,也被汪主席的紅旗事跡和精神所打動,同為中華兒女,我希望他所信奉的‘紅旗精神’能鼓舞更多國人,被更多人認知和傳揚。”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