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寒門能否再出「貴子」?

2016-05-30
来源:香港商报

  作者:劉深

  美國時間2016年5月26日,哈佛大學迎來了校史上首位以優秀畢業生代表身份在畢業典禮上發言的中國大陸學生——出生於湖南農村,2009年來到哈佛生物系碩博連讀的何江。而更加為輿論所注意到的,則是何江演講中的一個核心議題:不平等。

  成功背後滿是艱辛

  在演講中,何江提到了他幼時的一個故事:有一次,何江的手被毒蜘蛛咬傷,但由於醫療條件所限,他的母親只能采用「火療」的土醫術來為他治療傷口。成年後,這件兒時的記憶一直令他思考:治療毒蜘蛛咬傷,即使在當時也並非什麼技術含量很高的尖端科技;但是在偏遠的農村,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現代科學和醫術並無法令農村中的孩子受益。而伴隨著他之後受教育程度的逐漸提高,他也逐漸發現,他所能夠掌握的知識,對於很多人來說,已經是如同天方夜譚一般。因而他意識到,若想令整個世界變得更好,不僅需要推進尖端科學,更加需要推動科學知識更加均衡的分布。

  其實,這樣的不平等又何止知識?事實上,何江本人的人生經歷,就是不斷對抗「不平等」的最好寫照。作為一位出生自農村的孩子,何江在鄉下讀的小學和初中,高中則來到了縣城,之後再考入城市中的中國科技大學,再到最後去到了全球頂尖學府哈佛,何江一路從小地方走到大城市,從資源匱乏的地區來到資源豐富的地區,每一步跨越看似都是一個巨大成功,但是也始終面臨著觀念、眼界、資源、知識基礎等因素的限制與沖擊——他自稱,因為自己蹩腳的「農村英語」,他曾經非常不自信,但是為了練好英語,他不僅硬啃了多本英文小說,更是硬著頭皮加入外國同學的談話以鍛煉口語。因而,能夠達到今日的成就,何江所付出的努力,恐怕是出身城市居民或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難以想像的。

  貧窮學子何止輸在起跑線?

  值得慶幸的是,他的付出和努力能夠得到回報——所謂「寒門出貴子」,背後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努力,更加需要不同階層之間的流動渠道。對何江來說,這個渠道就是教育,就是高考。應該說,這樣的成功不僅是何江本人的幸運,也是中國的幸運。

  只不過,在這個社會階層不斷固化,人人都明顯地感受到階層限制的今天,何江的故事會不會是最後的孤證?科幻作家劉慈欣在他的小說《贍養人類》中,幻想過這樣的未來場景:隨著技術的發展,知識可以直接由機器植入大腦。但也正因如此,知識、智力、思想乃至審美都變成了可以買到的商品,逐漸成為只有少數人才能負擔得起的服務。隨著知識能力的分化,財產也逐漸向有知識的少數人集中,而沒有知識的部分人,卻連出賣最基本的勞動力都無法做到,因為這些工作已經被技術所代替。換言之,努力不再有意義,「寒門出貴子」的可能性亦蕩然無存,甚至「富貴人家」還有不斷向下墮落的危險。

  這樣的幻想固然誇張,卻也並非無跡可尋——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競爭的日益激烈,教育投入的比拼愈發誇張,部分幼兒園每月費用超萬元已並非什麼稀罕事,農村子弟入讀名校的比例已連創新低。與此同時,隨著高等教育發展引起的「學歷通脹」,教育的周期不僅越來越長,學歷回報亦越來越少,不少人甚至喊出「讀書無用」的口號。於是我們更加應該思考的是,如果換在今天,面對學歷貶值和學費上漲的雙重壓力,何江的父母還會不會含辛茹苦地供孩子讀書?僅靠努力讀書,還能不能讓出生於今日的何江一步步走向成功?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才應是當今國人最需要警惕的問題。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