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中国会出现银行业危机吗?

2016-06-03
来源:FT中文网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尼古拉斯。拉迪 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中國債務水平、尤其是公司部門債務非同尋常的上升速度,令人擔心該國或許無法避免一場銀行業危機,進而減緩本國經濟增長,并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負面溢出效應。這種擔憂是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一些投行近來的估算引發的。據它們估計,中國近年來新增貸款的很大一部分流向了生產過剩產品、利潤已變為負值的國有企業。
 
  事實上,盡管向無力償還之前貸款本息的企業發放更多貸款意味著金融風險顯然在上升,但中國距離一場潛在銀行業危機很可能還有多年時間,這讓中國獲得了把信貸增速降低到可持續水平的一段窗口期。作出這一判斷的一條關鍵理由是,盡管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相當高,但中國的國民儲蓄率也非常高。一個國家可以支持的債務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內儲蓄與GDP之比。
  
  第二,中國積累起來的債務幾乎全部是以本幣計價的債務。自從2014年第三季度以來,國內企業一直在償還外幣債務,如今外幣債務僅僅相當于國內債務的5%。相比之下,不久前一份對其他新興市場的研究發現,其外幣債務占總債務的中值份額達到中國水平的4倍。此外,中國對世界其他地區仍是一個大型凈債權國。因此,中國不會輕易爆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那樣的危機,那場危機是由外國銀行拒絕滾轉亞洲企業所欠債務而引發的。
 
  第三,銀行業危機幾乎總是源于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負債端問題。但在中國,銀行負債幾乎全部是粘性很大的存款。銀行對于批發融資的依賴是最低限度的。因此,貸款加上表外資產之和大致與存款水平相當,兩者之比遠未達到銀行業危機爆發前經常在一些國家見到的120%至150%的比例。無論如何,中國央行擁有大量工具去應對潛在的銀行擠兌。例如,當前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為17%。存準率可以降低,對銀行流動性產生巨大的正面影響。
 
  對于中國即將發生銀行業危機的擔憂基于如下斷言:中國的銀行遠比對外宣傳的更為虛弱。鑒于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信貸增長達到極高加速度,1%至2%的不良貸款率并不可信。但這一觀點沒有意識到,一些銀行一直在積極注銷不良貸款,使得報告的較低不良貸款率更為可信。例如,2015年上半年,中信銀行(Citic Bank)和交通銀行(Bank of Communications)處置的不良資產分別占到其2014年底不良貸款余額的75%和30%。總體而言,中國銀行業的平均撥備覆蓋率大約相當于報告的不良貸款的150%。
 
  實力變弱的銀行最終將被迫大幅放緩信貸擴張速度,導致經濟進入漫長的低增長時期,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嗎?那正是日本的軌跡,有些人辯稱,中國注定會跟日本一樣。但在1990年代,當對績差國企放貸過度導致中國銀行業瀕臨破產時,中國政府啟動了一個大規模的資本重組項目,使銀行得以繼續放貸,支撐了中國在本世紀前十年的強勁增長。這種情況不太可能在日本發生,因為在長達十年期間,日本當局拒絕承認銀行資產負債表疲弱。
 
  此外,中國銀行業現在對績差國企的敞口遠低于1990年代。1990年代中期,在銀行系統資本重組之前,對國企的貸款占到了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總額的62%。如今,這個比例已降到了30%,主要是因為銀行一直不斷增加對民企和家庭的貸款。民企的平均資產回報率是國企的兩至三倍,而中國家庭有著相對強勁的資產負債表。
 
  為了降低金融業正在積累的風險,中國當局必須積極采取行動,遏止信貸流向長期不盈利的企業、主要是國企。中央政府發起的關停僵尸企業的行動正在進行中,但意料中的是,該行動在地方層面遭遇了阻力。
 
  中國必須克服這種阻力,中央政府也必須綜合運用加快銀行不良資產的注銷與證券化、甚至對最弱金融機構實施局部資本重組等手段,處置好存量不良資產。
 
  本文作者為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譯者/何黎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