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者對談
做責任設計 引領時代人文創新
【香港商報網訊】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自2003年創立至今已踏入第13個年頭,它為亞洲設計师提供了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平台,至今已吸引數以千計的設計專才與機構參與。日前,香港設計中心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舉行“設計?城市?未來”設計對談會,深圳市委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韓望喜、2014年亞洲最具想象力設計獎評審劉曉都、2014年得獎者劉永清、2015年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得獎者郝琳博士,DAF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得獎者李港慧等嘉賓出席現場,與眾分享時代的設計理念與心得。香港商報記者陳柳燕
探尋設計的本質
十多年來,設計獎逐漸發展為關注設計亞洲文化、可持續發展和科技之影響的特質,誘發設計师利用亞洲地方文化和工藝,設計新穎的作品,解決亞洲社會人民面對的大小問題。DAF面對全亞洲征集作品,涵蓋服裝、傳訊、環境、產品及工業設計等幾大領域,每年均收到來自香港、中國內地、日本、韓國及亞洲其他地區等超越19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賽作品。經過十幾年的發展,DAF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獎項在業界的定位已日趨成熟,得到海內外業界的肯定,並逐步带到設計界以外。截至目前,今年大獎全球網上報名已過半,報名日期將持續至6月30日。
韓望喜博士發言時表示,“所有的設計都應該是一個向善的設計。充滿人性和人情味的設計才是對的,作為一個設計师有神 、有靈,內心應是對這個社會有敬畏、有謙卑才是可以的。”在韓部長眼里,一切的美,“它最終照耀的是善”。他認為,“每個作品都是我的言語,我的歌唱,我的心聲,我要對這個世界說什麼樣的話,每一筆每一畫都是在天地之間構建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洞察和觀照。”
亦如香港設計中心董事會副主席劉小康于書序中所言:我不時會沉思香港設計中心持續每年舉辦DAF設計獎的意義是什麼?“在那些大獎得獎作品中,我看到優秀的設計师不約而同為設計的根本,是一種對人,對文化,對習慣和對自然的感應、了解和分析。創新而具影響力的設計,並非是盲目開發的設計單品,亦非只求令人矚目的項目,而是一些有意義地觀察和對于現狀的反省,經歷長時期思考沉澱,以嚴謹的態度摸索后所開發的作品。”其亦表示,當中設計者的態度、哲學和投入顯得極為重要。“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在科技革新、環保體驗、人文關懷等面向,都可看見亞洲設計的新面貌。”
好設計引領生活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典型產物,而設計到底能夠為城市和生活带來什麼?劉曉都先生提出了“為城市做個好的設計,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他說,“好的設計需要好的價值取向,它是為人、為社會服務,起到引領作用,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
1999年劉曉都與孟岩、王輝共同創立URBANS都市實踐並將其發展為當今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團隊之一,他們是都市實踐的搭建者,很多建成作品已經成為城市生活的新地標。從深圳市民中心的設計,到香港中環匯豐銀行的大堂,到紐約時代廣場的變遷,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的改造,以及由廠房改造成為當代藝術中心的何香凝美術館,深圳中心地區的地標性建築大中華,南山婚姻登記中心,還有享有“全球最大實體藝術書牆”之稱的深圳雅昌藝術中心,劉曉都一一舉例說明。他說,在這個意義時代里,建築能夠做的事情已超越了美的概念,它要關注的是能否為市民的生活提供多少影響和改變,“這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責任。”
同時,他亦認為,隨着時代科技的迅速發展,設計需要變成一個引領,讓用戶體驗超前。而2015年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獲得者李港慧女士,她的多元化設計顧問公司Contact Design,便是以一種超前的創新概念,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設計生活體驗。諸如她與團隊共同設計的折疊式自行車,雖不是第一輛折疊式自行車,卻以折疊體積小、速度快、騎行性能高等優勢取勝;又如其所創新的“Contact有機沉香茶罐”,亦以“可持續性與系統化”的生活品味體驗而獲獎。劉曉都評價,“這樣的創新,實際上是基于一種人文關懷,同時亦有很強的設計感。”他鼓勵更多年輕設計师去創新,“設計有意義的產品,提升城市設計。”
讓設計有責任有溫度
本屆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還提出了一個新的主題,即為“做有責任的設計”。清華大學建築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郝琳博士表示,一個時代里,好的設計师是通過一些作品、項目來探討對于時代的思考。他說,“當下是一個共享經濟的時代,大家會開始思考我為什麼要做這個事情。”他指出,當下設計的特征,是為體驗做設計,“通過我們的設計營造一個促進大家共同對話的生態,努力去回應這個意義時代里很多新的議題。”
郝琳博士所主持的建築項目和作品屢獲國際殊榮,去年亦是DFA設計獎獲得者。他所負責的成都遠洋太古里,通過7、8年的時間,將處于中心城區一片圍繞着古廟的廢墟地打造成一座藝術與商業的建築綜合體,成為成都城市的文化名片。他把成都濃郁的城市文化、風俗特色及生活方式,都充分地融入到建築空間中,讓新與舊、時間與空間、古廟與市場有機結合。如其所言,“城市之道,在于把民眾生活、人文雅致和自然哲學升華為街巷的氛圍。”他說,“太古匯里每一個藝術品都反映成都的一個故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更願意回到這個地方。”
此外,其打造並獲得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中國兒童慈善獎的生態綠色建築“畢馬威安康社區中心”更體現着“責任與溫暖”的設計情懷。此項目是為支援四川地震災區的重建,以大量的環保竹材料,在四川省峰鎮鄉村建造的一座面積達450平方米的綠色綜合性社區中心,讓充滿設計感的建築也賦予了“關懷與生命力”。
郝琳博士表示,城市是有情感、有氣氛、有溫度的,城市環境與人必定是一種共生的關系,我們需要把人的生活方式與設計鏈接在一起。他說,“通過設計最大限度的把這些產業鏈關系重新建立聯系,去带給人們一種非常健康、環保而又充滿溫暖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傳達一定的社會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