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1

從被“逼捐”到被“避稅”,企業大佬們捐還是不捐?

2016-07-14
来源:鳳凰科技

  慈善事業

  慈善已經成為越來越大眾化的事情。

  據《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6)》統計,2015年,總社會捐贈量約為992億元,全國基金會數量超過4800家,全國登記注冊志愿者超過1億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27%。

  雖然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慈善事業中,但在捐贈額上,依然是少數人承擔了絕大部分的比重。根據胡潤研究院6月份發布的《2016胡潤慈善榜》顯示,100位上榜慈善家的總捐贈額達到300億元,而排名前十位的慈善家捐款總額更是達到了253.4億元。

  由此可見,企業大佬們已成為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的骨干力量。更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無論是抗擊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還是捐資助學、救濟老人,總是可以看到眾多企業家們的身影。

  但是,在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過程中,因為受到慈善捐贈的文化、風俗等因素的影響,企業大佬們的慈善舉動開始遭受社會輿論的圍剿。現在的處境是,不捐會被“逼捐”,捐吧,若捐少了會被說小氣,捐多了也會被質疑有其他意圖,更為可怕的是,這股不良之風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逼捐”背后的輿論綁架

  不知從何時開始,大佬們的慈善之路,需要在輿論綁架中前行。

  7月11日,蘋果CEO庫克通過個人微博向中國南方地區遭遇的洪澇災害表示慰問,他在微博中寫道:“洪水肆虐,我們與長江沿線受災民眾同在”。

  但是,部分網友似乎對這一句話的慰問并不領情,開始在其微博下留言進行“逼捐”。有的表達比較委婉,留言“捐點吧,庫老板”;有的直言“不捐款說什么空話”;還有的搬出了“不捐不是地球人”的言論。

  而實際上,在庫克發布微博之前,中國扶貧基金會便已通過微博宣布蘋果公司已經捐款700萬元,用于支持中國長江中下游遭受洪澇地區緊急救災。而蘋果公司也是此次洪澇災害救援中第一家向中國扶貧基金會捐款的美國公司。

  不僅是庫克,馬云也曾遭遇過“逼捐”。

  去年8月12日天津塘沽爆炸事件發生以后,馬云的微博被清一色的“逼捐款”留言所覆蓋。其中不乏“你那么有錢為什么不給天津捐款”,“首富就應該捐1個億”,“你捐了就等于我捐了”,“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寶了”,“總裁是時候出來捐款了,是時候彰顯財大氣粗咯,是時候炫富了”等等強迫性質的捐款留言。

  對此,馬云在事后回應中表示,捐款這個事情捐是對的,不捐也有理由,但是自己不捐,讓別人也不捐那是不對的。

  確實,不管一個人多有錢,旁人都沒有權利要求他一定要從事慈善事業。且不論庫克已經捐了700萬,即便他沒捐,那也是其個人行為,財富并不是慈善與否的憑證,有錢人可以不慈善,沒錢的人也可以慈善。

  對于這些“逼捐者”,有人會反問,你在要求別人捐款的同時,自己捐了嗎?在這個問題下,有些“逼捐者”可能會自感理虧,但也存在一些人會理直氣壯指出:“我又沒有那么多錢,我捐的一點有什么用?”

  有專業人士指出,這種心理是人們在道德綁架時,經常會出現的一種“混邏輯”,即把責任加給別人,談及自己時,總提及特殊性。他們認為企業大佬必須捐款,因為他們是富人;而我不必捐款,因為我是窮人。潛移默化間,慈善就被認定為是有錢人做的事,而實際上,這是一種責任的推卸,也是一種對有錢人和慈善事業的扭曲理解。

  馬云日前在公益大會上便表示,這個世界的窮,救不完;這世界的病,也治不光。世界任何地方任何災區不會因為捐助的一點錢而發生變化,捐錢發生最大變化的是你自己,而你發生了變化,世界才有可能發生變化。

  慈善下的質疑

  除了直接捐款,利用慈善基金會,將慈善事業規范化、長期化,是國外比較常見的經驗。近幾年,隨著中國企業的不斷壯大,公益慈善基金會的形式在國內也流行起來。

  今年4月,馬化騰宣布將捐出一億股騰訊股票,并注入正在籌建中的公益慈善基金,用于支持在中國內地為主的醫療、教育、環保等公益慈善項目以及全球前沿科技和基礎學科的探索。

  但是,隨即有人提出質疑,認為馬化騰此舉有避稅的嫌疑。馬化騰隨后向媒體回應稱,這一次成立的公益慈善基金將是不可撤銷、不可取回、經正規申請認可的公益慈善基金,跟個人稅務安排無關。

  無獨有偶,去年12月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及其妻子宣布捐出他們所持99%的Facebook股份用于慈善事業時,也被當地媒體質疑為借捐款逃避高額稅務。

  扎克伯格當時對這些質疑進行了回應,其指出:“新設的機構是有限責任公司,而非傳統基金的模式,所以在將股票轉移時不會享受稅收優惠,但卻能夠更加靈活高效地執行我們的使命。”

  據業內人士分析,“扎克伯格新設的有限責任公司,嚴格意義上來說它不能定義為是慈善。”因為即便按照扎克伯格所承諾,股票資產注入名下的有限責任公司,這也只是將錢從左邊口袋放到右邊口袋,除非這筆錢花在了慈善領域,否則和慈善便沒有什么關系;而傳統慈善捐贈在資金進入基金會那一刻,資金和捐贈者就切斷了所有權關系。

  為何會有避稅的質疑,這要從美國的稅收政策說起。美國不鼓勵從父輩繼承巨額遺產不勞而獲的做法,因此美國的遺產稅高得嚇人,2015年的遺產稅達到40%;然后美國對投資收入也征收很高的資產增值稅,稅率從15%到35%不等,比如若賣掉自己手里長期持有的股票,需要繳納15%的資產增值稅。

  不過,美國對于慈善有一套稅收減免政策。如果將財產捐給自己的慈善基金會,便可免除第一次賣股票的資產增值稅、遺產稅和每年的投資增值稅。

  可以說,做慈善減免稅收的制度,是美國慈善事業發展的催化劑。據統計,在過去40年中,美國人年均慈善捐款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8%,而在最富有的美國人中,3/4擁有自己的基金會。

  在美國這種高額稅收的背景下,企業通過做慈善來減免部分稅費,同時還能獲得社會聲譽,實際上是多贏的舉措。但回到中國來看,國內沒有像美國一樣的高額遺產稅,且在慈善事業上并沒有過多稅收優惠,所以國內企業家通過捐贈來達到避稅目的的說法還不夠準確。

  根據中國《企業所得稅法》和《個人所得稅法》的相關規定,企業和個人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一定比例內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目前現行的扣除比例分別為企業利潤的12%,以及個人應納稅所得額的30%。

  按照這個規定,如果以企業的形式分年捐贈,則是可以分年進行稅前抵扣,如果一次性捐贈的話只能用到當年的12%額度,超出的部分需要納稅。因此,國內企業在捐款時若想多抵減一些稅收,可能會選擇分批次捐贈的方式。

  中國慈善路還很長

  相對于國外的慈善發展,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要改變的是人們對慈善的認知。

  在慈善這個事情上,聊勝于無。馬云說要喚醒每個人內心的善良,這點其實很重要。因為當人人都參與公益,理解公益時,”逼捐”的現象就不會存在,更不會去攀比、對比別人捐了多少。

  對于企業家而言,社會輿論監督是必要的,但是要理性。企業大佬經營企業時,在企業文化、管理思路上都有其一定的獨特性,所以在做慈善時自然也與他人不盡相同。查閱近幾年的中國慈善榜單,會發現很多企業家一直在默默無聞的做慈善,他們選擇低調,并享受其中。

  所以不管是高調還是低調,也無論捐贈的多少,只要他們愿意做慈善,我們都應該去贊揚,這樣才會有更多企業家加入慈善事業中來。

  另外需要完善慈善制度,讓慈善工作在健康的環境下運作。近年來中國慈善事業蓬勃發展,但仍然暴露出諸多問題和疑惑,這與法律監管的缺失不無關系。

  好在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首部《慈善法》將于今年9月1日開始實行。慈善法的總則中明確規范了慈善活動,保護了慈善組織、捐贈人、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動參與者的合法權益。

  “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這是馬云近年來在談論公益時反復提及的一句話,不過這句話更適用于企業家們,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公益的心”足矣。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