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今日頭條得罪了誰?

2016-08-08
来源:香港商报

  流深

  8月5號一早,很多蘋果手機的用戶發現,今日頭條及其旗下的多個APP同時被蘋果商店所下架。為何下架?蘋果公司一如既往的沒有透露,今日頭條也似乎一頭霧水的表示「一旦獲取更多信息,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告知大家」。在權威解釋的缺失之下,競爭對手舉報說、產品問題說、刷榜說、資本博弈說等各種猜測紛傳,似乎今日頭條的下架背后牽扯到的是難以想象的一盤大棋。

  技術無罪 用戶有感

  作為一個上線已經四年,據稱累計激活用戶已達5.3億、日活躍用戶超過5100萬、估值92.3億美金的當紅新聞APP,今日頭條被下架,用戶們怎麼看?出乎意料的是,似乎絕大多數的網民都對今日頭條的下架表示大快人心--抄襲、廣告多、內容太low、標題黨、bug多、打擦邊球等控訴幾乎占據了網友評論的絕大多數,即使是今日頭條自己的微博下面,類似的

  吐槽也不在少數。

  把時光放回到兩年前,今日頭條的輿論評價還沒有如此糟糕。當時,剛剛在新聞類APP中嶄露頭角的今日頭條,就因為著作權問題先后與新京報、21世紀網、廣州日報以及搜狐等媒體對簿公堂。然而,從當時的輿論反應來看,雖有不少人批評今日頭條漠視版權問題,但終究還是有很多人將其作為互聯網創新者或新聞業的「鯰魚」看待,呼吁保護今日頭條的創新。畢竟在當時,今天頭條所打出的「我們不生產新聞,我們只是新聞的搬運工」、「沒有價值觀」、并號稱完全基於用戶行為與喜好進行性推薦的模式,確具備一定創新性與先進性的。

  歸根結底,技術沒有對錯,今日頭條只是得罪了用戶,問題仍然出在內容和用戶體驗上。正如有網友吐槽:「今日頭條集央視、日報、環球、天上人間、洗腳房、市井、朋友圈、電子杆子廣告、馬路樓道辦證等等與一身。」筆者的切身體驗,也與網民所吐槽的差不多:毫無實質內容的標題黨、文字重复疑似抄襲的文章、打色情擦邊球的圖片等,雖然會令筆者忍不住一一點開閱讀,但讀完之后卻是抑制不住的失望。雖然使用時間不少,閱讀量亦可觀,但一種浪費時間的罪惡感始終的困擾著筆者,導致筆者最后將其果斷刪除。而對更多網民來說,今日頭條則是購買手機時預置且無法刪除的軟件。換句話說,在今日頭條光鮮的用戶數據之中,其實隱藏著很大的不滿與水分。

  服務讀者滿足金主難兩全

  或許,對今日頭條來說,新聞的意義僅僅在於閱讀量與軟件停留時間等一系列數字。但這并不意味著,今日頭條滿足了讀者對新聞閱讀的全面需求--一方面,讀者固然喜歡讀到自己關心的話題,喜歡的內容,并很容易被吸引人眼球的話題所吸引,但是另一方面,新聞閱讀仍舊有為讀者提供新鮮信息,增長新知,開拓眼界,進行嚴肅閱讀的功能。這一點,恐怕是依靠標題黨與所謂吸毒式的「個性推送」所難以達成的。事實上,正如有網友吐槽「這些新聞APP沒一個好用的」,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系列「新聞訂制」軟件,至今難以說有任何一款獲得用戶的優秀評價。換言之,今天被吐槽的是今日頭條,明天就可能是一點信息、天天快報。

  在克服這一缺陷上,Facebook做的一些嘗試或許值得借鑒。8月4日,Facebook表示,將使用新的算法,讓那些文章內容「低於預期」,騙取點擊(Clickbait)的「標題黨」更少的出現在用戶的動態消息頁面上,鼓勵Facebook成為實質性交流(authenticcommunication)的平台。這一改變,不僅對真正的創作者來說是一個利好,對渴望「有效閱讀」的讀者來說,也是一個福音。

  只不過,頭頂「國內十大獨角獸企業之一」的光環,并已獲得多輪市場融資的今日頭條,又怎麼會這麼容易的改變已經被證實有效的商業模式?即使它自身有心轉型,又能否逃得過投資人與資本市場的巨大壓力?只能說,若不能解決好這個矛盾,今日頭條或許也難逃互聯網時代「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命運。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